盧溝橋
日期:2016/12/14 12:44: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京盧溝橋有新舊兩座橋。
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裡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舊盧溝橋的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盧溝橋上的石獅子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殡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椁。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
1967年,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
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裡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盧溝橋與宛平城
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的漢白玉碑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裡,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裡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並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轟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僕後繼,英勇斗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