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都正復興
日期:2016/12/14 10:13: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銅官,位於長沙市望城區北境的湘江東岸,曾是全國五大陶都之一。自唐代起,就以陶瓷聞名於世。上世紀80年代逐步衰落。如今,千年古鎮重煥新顏,在復興之路上悄然蝶變。
古街:重拾千年不息的窯火文化
6月中旬,記者從長沙市芙蓉北路驅車北上,至望城區丁字鎮往西,約摸20分鐘便到了位於銅官鎮老街的“泥人劉”工作室。
工作室主人劉昆庭,正在指導幾名學員制作銅官特色茶陶。作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劉昆庭2001年從廣東返鄉,在銅官創建陶瓷作坊。
“我家是陶瓷世家,也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到從泥土裡透出來的那股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蘊。”劉昆庭成為返鄉重振銅官陶瓷雄風第一人。
“本世紀初,一大批銅官陶藝人才分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銅官鎮副鎮長劉海波介紹,銅官陶瓷的口碑曾享譽全球,但隨著一大批本土陶藝人才外遷,銅官陶瓷一度衰落。近年,在“文化強省”戰略出台後,望城區傾力打造“一江兩岸三鎮”(銅官、靖港、喬口),這為千年古鎮銅官振興帶來了契機。
為激勵更多陶瓷藝人返鄉創業,銅官鎮出台產業扶持政策,每年由鎮財政拿出100萬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同時,積極發揮銅官陶瓷協會作用,引導陶藝大師抱團發展,擴大銅官陶城的品牌效應。
為營造良好的陶瓷創作環境,鎮政府相繼投入8000萬元實施古鎮提質改造工程。行走在布滿舊陶瓷生產車間的古街,那些依然保存的斷壁殘垣與新建的小徑游道和諧地融為一體,仿佛在訴說著陶都古鎮的前世今生。
劉海波介紹,銅官老街已完成立面改造、桿線入地和景觀文化工程。保護性修繕後的唐代外興窯、義興窯古韻十足,原貌修復的義渡亭、六家沖古井等景點古樸悠然,以陶瓷為主體的銅官陶藝老街初具規模。古街上原湖南陶瓷總公司第八廠舊廠房已改造成為陶藝村,能同時容納500人玩泥,將打造成為藝術家、陶藝家的聚集區。
“這裡擬建設陶瓷藝術學院、陶瓷文化交流中心、陶瓷研發生產基地、銅官傳統陶藝體驗館等,銅官將成為湖南的‘798’(北京著名藝術區,原為電子工業老廠區)。”劉海波說,復興古鎮不是單純推倒重建,而是要重拾千年不息的窯火文化,並將之打造成銅官獨特的名片。
目前,銅官擁有陶瓷生產企業38家,從業人員1.3萬人,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約800人,國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余位,生產的釉下彩日用餐具出口美國、加拿大、荷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鎮:為可持續發展增添活力
沿著銅官古街往東北方向前行約1公裡,眼前出現的是截然不同的新景象:一幢幢三四層高的住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馬路兩旁;一個數百平方米的花園,在樓房簇擁下分外醒目。
這裡是一個有著700戶居民的銅官新鎮。
楊文兵正悠閒地坐在自家前坪的搖椅上,不遠處便是花木掩映的大花園。
“我家這棟3層樓房,自己住二、三樓,一樓出租給人家開超市。”楊文兵,原銅官鎮花實村村民,2007年因銅官鎮興建循環經濟工業園,搬遷至這片安置小區。
自從鎮裡工業園建起來後,楊文兵不用像以往一樣到處打零工了。
“給企業做點物流生意,收入還不錯,”楊文兵算了算,加上房屋租金,全家一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
依托長沙電廠而建的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園,位於新鎮北面,以循環經濟為發展重點,總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裡。目前,巨星集團、中石油、興嘉生物、新雅置業等近20家大企業相繼落戶。
“為保存銅官老街的風貌,我們新建了銅官新鎮;但新鎮如果沒有產業支撐,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銅官鎮財貿辦副主任徐忠於介紹,循環經濟工業園引進的項目,都是環保效益型的。如,中國住宅產業化龍頭企業巨星集團入駐後,每年可消耗長沙電廠的粉煤灰與脫硫石膏60萬噸。
2012年,銅官鎮規模工業完成總產值31.5億元,實現財稅收入1.34億元。
項目紛紛落地,帶來了滾滾財源,也吸引了更多人流,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
目前,花實村的大部分村民已不用外出打工。有的在企業裡找到了工作,有的在本地辦餐館、開茶室,村裡已經有了100多台私家車。
記者在銅官新鎮走了一圈,撲面而來的除了清新的空氣,還有餐館、茶樓、物流公司、KTV等店面的閃亮招牌。
今年3月,為加速融入長沙,銅官鎮又啟動了城湘大道、湘江大道北延線銅官段建設。長沙至銅官“20分鐘經濟圈”呼之欲出,1.6萬銅官村民的城市夢觸手可及。
“銅官正以建設‘小城市、大銅官’的思路,力爭打造中國名鎮,” 談到銅官鎮的發展前景,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資涵興奮地告訴記者,銅官不僅將打響特色鮮明的陶瓷文化品牌,還將與新鎮建設相結合,打造投資興業的財富窪地,力爭2015年跻身長沙市十強鎮!
■記者感言
古街新鎮兩相宜
孫振華
古鎮興盛,或居交通樞紐位置,或因獨特產業優勢;古鎮衰落,也因這些優勢不再。
復興古鎮,再現其熱鬧繁華,已成為不少地方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選擇。
古鎮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其獨特的“古味”。這既是古鎮千百年生生不息的“精魂”,也是當下吸引人氣、發展產業的“本錢”。
但多年風雨滄桑,古鎮基礎設施已陳舊不堪,居民生活的承載能力已十分“薄弱”,必須提質改造。另外古鎮要可持續發展,還得有產業支撐;而發展產業,勢必進行大規模建設。
這無疑將古鎮發展推向了“兩難”。
如果在古鎮大興土木,簡單地將舊建築推倒重來,這種“建設”,已不是“復興”,而是一種破壞,古鎮發展便失去了文化的根,顯然,這無助於古鎮重振雄風。
將古鎮修舊如舊,復興光大其傳統產業,彰顯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以此擦亮古鎮的特色品牌;在古鎮相鄰區域另辟新鎮,發展新型產業,讓居民安居樂業,並得享現代城市文明——古街新鎮兩相宜,千年陶都銅官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對其他古鎮的發展應具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