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俄羅斯建築

俄羅斯建築

日期:2016/12/15 1:00: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俄羅斯的建築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基輔羅斯最早的石砌教堂出自希臘拜占庭大師之手。他們成為俄羅斯建築師的啟蒙者。由此可見,羅斯繼承了起源於古羅馬的石砌建築傳統。但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基輔羅斯在接受基督教以前擁有自己的木結構建築傳統,它在很長的時間裡決定著中世紀的木制房屋的面貌。

  村莊是俄羅斯的主要居住形式。在較大的村鎮中,木頭房子散布在教堂周圍。

  城市石砌建築第一個繁榮時期是從10世紀到13世紀上半葉。古羅斯的城市建造了宏偉的教堂,城市居民可以前去舉行彌撒,聽經文,舉辦婚禮,為孩子洗禮,並進行其他慶祝活動。基輔聖索非亞大教堂和在諾夫哥羅德用白石砌成的索非亞大教堂裡布滿眾多鑲嵌藝術品、壁畫、壁燈。基輔的建築美麗如畫,結構復雜;諾夫哥羅德的建築結構簡單,形式樸實。在12世紀,古羅斯的中心向東北轉移。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的大小教堂聞名於全世界。

  在15至16世紀,俄羅斯建築風格重新迅速崛起,這是擺脫鞑靼―蒙古枷鎖、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王朝誕生的時期。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和茲韋尼哥羅德建造了最早的教堂。在意大利建築師的參與下,建造了堡壘、教堂、16世紀的宮殿、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高大的城牆和塔樓、科洛緬斯科耶的基督升天教堂、聖母升天大教堂、大天使教堂、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多稜宮。但這不是意大利的,而是俄羅斯的藝術風格。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尼克建造的波克羅夫大教堂(瓦西裡・勃拉仁大教堂)遠近聞名。

  17世紀開始流行用磚,建造起大批磚砌的教堂、中心商場、宮殿、別墅,這些建築大量使用花紋磚和彩色瓷磚。木結構建築也在發展:奧涅加湖畔的基日保護區迄今保存著奇妙的木制建築。

  從18世紀起,俄羅斯開始融入歐洲的建築發展道路。壯麗的新首都聖彼得堡湧現出羅斯從未有過的建築景觀:大街、河岸街、瓦西裡島的街道。對稱布局特點進入了莫斯科、大小城市甚至農村。

  在彼得大帝統治初期,單調舒適的古典風格占了上風,而在末期,開始盛行豪華的巴洛克式建築。後來,時興豪華、壯麗、盛典的建築,並帶有古典式、巴洛克式和洛克克式的特點。葉卡捷琳娜二世喜歡古典式,這是世界建築藝術中最吸引人的一種式樣:線條嚴整、造型柔和。兩個首都有了莊嚴雄偉的面貌。

  俄羅斯帝國式樣(或稱“後古典主義”)是俄羅斯古典式風格的頂峰。在保羅一世和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聖彼得堡修建了一個個整齊的街區和宏偉的建築群,使聖彼得堡充滿帝國的氣概。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古典式讓位於所謂的折中式或歷史式,其實質在於模仿古羅斯的藝術、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最著名的是大克裡姆林宮、救世主大教堂。19世紀的建築――工廠、車站、商場――往往以結構的新穎令人稱奇,這些建築是為了適應新的功能以及金屬和玻璃新構件的性能。應當指出,正是19世紀的建築決定了俄羅斯大部分城市的面貌。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探索新的嚴整建築風格時期,誕生了俄羅斯現代派。由此再進一步發展到結構派――沒有裝飾的建築,顯露出鋼筋混凝土、玻璃組成的結構,蘇維埃政權頭幾年修建了這種風格的工廠、公共住房、文化宮等。

  在20年代和30年代之交,正面為古典式的風格占了上風:鮑裡斯・約凡主持了蘇維埃宮的設計,德米特裡・切丘林、阿爾卡季・莫爾德維諾夫改變了蘇聯許多城市的面貌。在偉大衛國戰爭以後,“斯大林帝國風格”、“凱旋式”成為了重建城市――伏爾加格勒、明斯克和基輔的風格。60年代初,“裝飾主義”繁榮時期結束,此前建造了大量裝飾著圓柱、回廊、雕像的建築。取而代之的是,統一模式的、千篇一律的五層“盒子式”樓,主要目的是為千百萬公民緊急提供住房。這種大規模的低成本建設持續到現在,但“改革”後,在城市最好的位置上聳立起體現“後現代主義”精神的銀行和寫字樓,帶有塔式尖頂、曲線樓頂、混凝土和玻璃外部裝飾。在郊區,出現了新穎別致的單獨住宅。如今,優秀的建築師們正積極探索改造城市風格的新可能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