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

日期:2016/12/15 0:49: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一、由來與特色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當時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捨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裡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北京的胡同,絕大多數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橫豎筆直的走向,從而構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這座古城是經過精心規劃,依照棋盤形的藍圖而建築的。又由於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組成胡同,所以東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這種規劃正是吸取歷代帝都的建造經驗,體現了我國歷代建造城市的傳統特色。

  北京許多胡同富有歷史意義。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鐘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所在地,是太監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北京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現今宣武區長椿街國華商場後身的三廟街一帶。這裡遼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廣安門大街還要早,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北京胡同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蒼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現如今國家非常重視北京胡同的文化發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護較好的胡同中,開辟出了游覽專線,旅游者可乘坐舊式三輪車游覽胡同,還可到住在胡同裡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這樣傳播到了全世界。

  二、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

  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營扎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贊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干淨倒是干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胡同”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國,人覺得塌實。

  三、胡同與文化

  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過去,北京是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有序地組成的。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

  元代,北京的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因此後代在中間空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樣就在許多有名的大胡同中產生了大量無名的小胡同,於是俗語有雲:“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區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裡71條,路37條。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荟萃萬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處是無數溫暖的家,這就是北京人對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捨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胡同中間最窄處只有40厘米。還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腸之狀,如北新橋原有條九道彎,實有20多道彎,後劃分成五條胡同;前門外也有九道彎,實則要拐13個彎。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稱好比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近年,被開發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

  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也將失去它賴以存在的基礎。不過,為保持北京的古都風貌,許多著名的胡同已被當作文物保留下來了,它為我們新興的首都保存了一絲古老的色彩。

  現在,北京胡同文化發展已經開發出了一項旅游新項目——串胡同。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輪車,經舒暢剎海西沿,過銀錠橋到鼓樓,登樓俯看北京舊城區和四通八達的胡同,然後前往後海地區,參觀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獅胡同、前後井胡同,走進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後沿柳蔭街到有“紅樓大觀園”之稱的恭王府,體驗舊時王公貴族的居住環境和御花園。

  外國朋友們在北京的胡同裡留連忘返,連聲稱贊:“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恆的魅力。

  四、名人與胡同

  宰相胡同與嚴嵩

  宣武門外有一條叫丞相胡同的橫街,即因嚴嵩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此外,在旁邊的南半截胡同還有著王公貴族所不及的稱作"七間樓"的巨大宅邸。

  豆腐池胡同與楊昌濟、毛澤東楊昌濟的故居在鐘樓緊後面的豆腐池胡同。這是一條被大槐樹所遮蓋的古老的住宅區。附近有座以鑄鐘傳說而出名的鑄鐘娘娘廟。在胡同的中段有一棵很顯眼的大槐樹。槐樹下有一個小四合院,那裡就是楊昌濟故居,他與女兒楊開慧就住在這裡。毛澤東曾在一進門左手的那一間寄居過。如今,房屋結構完全是過去的老樣子。

  宋慶齡的故居在德勝門附近的後海那裡,有一片被高高的院牆圍起來的房子,這就是宋慶齡的故居。文學家郭沫若的故居也在附近。宋慶齡自1963年開始,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時止,一直住在這裡。現在是宋慶齡紀念館,對外開放。一進入大紅門,便可透過郁郁蔥蔥的樹木看到中西合壁的豪華建築。這裡曾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博儀的父親醇親王載沣的王府,也是溥儀的出生地。

  小羊圈胡同與老捨

  老捨生於1899年,是北京貧窮的滿族旗人,排行老二。兩歲時,在紫禁城當警衛兵的父親死於義和團之亂,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中,由母親一手將他撫養成人。老捨住在胡同的後巷,在這裡他體驗到人生的許多滋味,在他諸多不朽的作品中,都有胡同的影子。

  後圓恩寺胡同與茅盾

  茅盾最初的家——東城區東四頭條胡同。過去在北京數得上的一條繁華大街隆福寺街,往東去就是東四的十字路口,在深巷裡有茅盾的家。遺憾的是,1980年左右此處已經改建。1974年11月茅盾搬到了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

  五、特色胡同

  北京城的胡同雖說大多數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走向的,但也有斜街。

  北京最長的一條斜街北起西直門內大街,南至阜成門內大街的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由此接下去繼續往南至復興門內大街,佟麟閣路再以此往南接到宣武門西大街。一條原本是北京城西部重要水道的街連起了北京最長的一條斜街。

  最長的胡同要數東、西交民巷了。這條胡同與長安街平行,在長安街南面,東西走向,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北新華街。它僅比從東單到西單實際長八裡的長安街短一點五裡。

  與最長、最寬相反的就該是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了。在琉璃廠東街東口的東南,桐梓胡同東口至櫻桃胡同北口一段,原來叫一尺大街,不過才十來米長,東西走向。現今已並入到楊梅竹斜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