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灰場到“珠三角第一村”
日期:2016/12/14 21:43: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如今的蚝崗遺址博物館已成為東莞一處有名的旅游景點。蘇仕日攝
V:? i@5Gs+eC7W ]0)w pbmJASvcu `099古建網U-Y_t C g0[0S
;Hr.EG[T%\0在挖掘過程中,5000年前古人類骸骨保存完整。資料圖片
d(s3aE#gNbE0Qqj9ul:x7K1L&k`;L0 2003年4月,考古工作者對南城勝和社區的蚝崗進行考古發掘。經研究和科學測定,蚝崗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它因此被我國知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譽為“珠三角第一村”。
1H,qwm z4[0h v0M$A;rx$x(l[!P0 此次考古還發掘出兩具男性遺骸。其中,第一具保存完好,經測定,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珠三角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遺骸,被稱為“珠三角之父”。
SW dzk\{at0v)u%p;I1B0 考古發現說明在5000年前,東莞的先民已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息。廣東省文物局局長蘇桂芬說,從今天的勝和村,上溯到17世紀清康熙年間的蚝崗村,再往上追溯到5000年前的蚝崗先民住地,東莞5000年的歷史文脈明晰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99古建網"T7op+MK7] j(_&t-D
$b5T"m y]M'J0 2007年6月,蚝崗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這是廣東首座建設在遺址上的博物館,也是嶺南建築大師莫伯治的最後作品。
qX+d"Jn `$Y t7g*D;h07_&fLIqabD'I0 如果不是南城體育路口那塊“蚝崗遺址博物館”的指示牌,人們很難將繁華的現代都市與5000年前的歷史遺跡聯系在一起,也很難想到在一個被居民樓和加油站包圍得嚴嚴實實的地方,竟然是珠三角人的根之所在。
NPn;mJ&o8@o0 99古建網cM#T2V-?;\)o那個叫蚝崗的地方,是南城勝和社區的一個居民小組,位於運河東岸。它不臨街,需要穿過建設路附近的小巷,方能找到它的蹤跡。在那裡,能見到散落的白色蚝殼,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據說蚝殼層的厚度曾達到一兩米,是古代先民世代遺棄堆積起來的。99古建網 `!xE-F)GF0r_ H ^u
99古建網K6h;F9^v0A蚝崗遺址博物館的館長吳孝斌曾經告訴記者,解放後,有很多生產隊曾經在這裡挖蚝殼做石灰,到2003年,蚝殼的厚度一天天變薄。99古建網d~ Wr}
99古建網!sL;|3U1bwD6[N$q對蚝崗而言,命運的改變始於2003年。當時的考古發現,讓這個曾經的石灰場一夜成名。
&Z*mi Vf;Q6_~x6B0l#r4zSU{*x#sW0 蚝崗遺址於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90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調查,並從2003年4月正式開始鑽探工作。在2003年的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掘出兩具遺骸。
^)W'T%Q#l*S [%]0 99古建網*r#NoN&j7}4}根據碳十四測年法(又稱“放射性同位素斷代法”)測算的結果,第一具男性遺骸距今已有5000多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馮孟欽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按照他的說法,這具遺骸是珠三角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遺骸。於是,這具遺骸被賦予“珠三角之父”的神聖地位。鑒於他三顆臼齒的齒冠已經部分磨去、牙本質幾乎完全暴露,研究者推算出他在45—50歲左右去世。
nW2H7M:cw2yk0*LFM#|#M)w"q0 通過已經出土的文物和遺跡,考古工作者基本判斷出了遺址的大致狀況。從發掘出來的居住區域和相鄰的排水溝,也可以大致推斷出當時原始人類的居住情況。結果表明,蚝崗貝丘遺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類部落遺址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之久。從此,“珠三角第一村”成為蚝崗的代名詞。99古建網j]5`-^!eckr~"f
#HeP%cZ2w9]0 “現代制造業名城”就此與新石器時代晚期、與珠三角原始人類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5D8m}$I.k&A0x0G(u(P V q+\oo0 東莞看重“蚝崗”這張文化牌。按照最初的規劃,蚝崗遺址現場及附近將修建一座博物館和一條文化街。幾年過去了,耗資1300萬元的蚝崗遺址博物館已於2007年6月底建成開館,文化街由於拆遷難度大而不了了之。
B/^9p#rG H0 99古建網p3q6K&@ id蚝崗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紅白雙色的建築,外形像極了一只蚝殼,由於地勢略高於周邊地區,因此它在一座座樓房的包圍中格外顯眼。如果不是它,人們很難想象5000年前的南城,與海的距離原來觸手可及。99古建網7?Ox AK
RUeEt0 這是廣東省第一座建在遺址上的博物館。它就建在遺址上,占地面積4645平方米,建築面積1658平方米。博物館將整個遺址都囊括其中,馮孟欽於是將它與半坡遺址博物館歸於同一類型。99古建網(X W,V(D4U R:Xm
99古建網%uXv xa+|c*e在遺址上建博物館的最大特色是直觀。參觀者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發掘現場的原貌,那種現場感是其他博物館無法比擬的:透過腳下透明的玻璃,不僅能看到堆積如山的蚝殼,還能看到墓葬和灰坑,尋訪新石器時代蚝崗人的生活和文明。99古建網.[gw.s)U Fz]
D)Tj|Q$F?i7C#d]:~0 蚝崗遺址博物館已成為東莞的另一處旅游景點,成為歷史與現實的紐帶。尤其是逢年過節,新老莞人從繁華的街頭和喧鬧的車間走進先人的生活,穿越時空的界限,想必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5x4o&q;pv WY3Ad6y0U4P-\9b9E Rh1z6h0 ■史海鉤沉99古建網 x`)u%cU*O){,X9r
99古建網.p'@A]["o建築大師莫伯治的最後作品99古建網?J+H:a#@&x0k#L
99古建網Rb9t3e3s2k X7paXZ蚝崗遺址博物館引人注目,不僅因為它蚝殼一樣的外形,更因為他是一代建築大師莫伯治的最後作品。
T%r2\(~0xA:gY0I?2A;aU0 莫伯治是東莞麻湧人,有“嶺南建築大師”之稱,他最著名的設計作品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91年,我國共有37座建築物自解放以來首次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包括廣州的白雲賓館、白天鵝賓館、礦泉別墅,而莫伯治就是這三座建築的總建築師。
wqS.v:x @@ E5CW y0/A I W6wuRql$ZAQ0 2003年7月5日,第一具遺骸被發現後,廣州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麥英豪將蚝崗遺址發現的情況向莫伯治作了詳細的介紹。據麥英豪回憶,此時,莫伯治已九十高齡,他聽後十分高興,並半開玩笑地說:“這是我老家的‘山頂洞人’,我要莫京(莫伯治之子)陪我到現場看看,這是東莞的重大考古發現。”
F/T&_'O ^;H E0 99古建網~m2`v[jH,P2003年7月24日,莫伯治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蚝崗遺址的考古現場,踩著高低不平的泥土斜坡路,仔細詢問和查看,並贊同要原址保護。這時,南城有關負責人提出請他設計這座博物館,莫伯治欣然答應:“我來設計。”孰料兩個月零七天後,莫伯治不幸仙逝,剩下的工程只能由其子莫旭、莫京繼續完成,這件作品因此也成為大師的最後手筆。99古建網7e0U0C9d9r
99古建網"hY GJ:w■記憶99古建網*`Am6z M3w,Pj6|j:sb
$f6Y(m;},M3l){%U\1D0 “珠三角之父”原本是戲稱
h2_#K0f2h'TC4c Z%v0 99古建網*l3Os;k cN3T1V我們今天已經順理成章地將蚝崗出土的第一具遺骸稱為“珠三角之父”,但是可能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個稱謂最初只是考古人員的一句戲言,不料經媒體處理後,變得廣為流傳。99古建網shU"PVd
2eqL k4t8[8j3NGo k+X0 據當時一位采訪蚝崗遺址考古現場的記者介紹,第一具男性遺骸出土後,他采訪了馮孟欽,並問道:“既然距今年代這麼久,那麼,能否將其稱作‘珠三角之父’呢?”馮孟欽笑了笑,說可以戲稱吧。於是,記者在稿子中用了“戲稱‘珠三角之父’”的話,出於慎重,他沒有在標題中提到“珠三角之父”的說法。不料,編輯在後期處理時,將“戲稱”一詞改為“堪稱”,並將標題改為“幸會‘珠三角之父’”。
2Me,hG~"Z ycD]0a4IlB(y,ax%Nr x0 從此,“珠三角之父”的稱謂不胫而走。99古建網hlV&C4B
\ ret9_0 不過,馮孟欽在2006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當時是戲言,“珠三角之父”的說法仍然成立。他說,到目前為止,珠三角地區還沒有發現比蚝崗出土的這具遺骸年代更久遠的人類遺骨,這具至少可以說是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遺骸,稱他是“珠三角之父”應該也沒有什麼異議。
I;Q\e)co}n| s0 99古建網&V pXODjiJp7a g蚝崗遺址博物館館長吳孝斌也告訴記者,“珠三角之父”的說法現在仍然站得住腳。99古建網eUTqn%|A
99古建網A*Ec'U iu:M e策劃本報記者南小渭
L7oqfJdY*S0 99古建網3Pi9g/?$P撰文本報記者譚志紅99古建網"\!P9\2L4fO%{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論壇 http://www.yingz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