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東多措並舉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山東多措並舉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日期:2016/12/14 21:33: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推動館藏文物“活” 起來,山東文物系統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推出多項重要舉措,全面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近日,由山東省文物局統一安排,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具體承擔的山東省可移動文物保存現狀和保護項目實施情況調研工作全面完成,標志著山東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三步走” 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即將進入全面規劃實施階段。

  “首先是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成立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建設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第二步是進行摸底調查,進一步摸清全省可移動文物保存現狀和保護項目實施情況,研究確定工作目標和任務,科學編制‘十三五’ 規劃中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部分;第三步是建設全省可移動保護項目庫,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實施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改善等預防性保護項目,建立以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為核心,地方重點博物館為骨干,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可移動文物保護網絡體系。目前前兩步工作已經初見成效。” 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詳細介紹了山東可移動文物保護“三步走”工作計劃。

  加強專業隊伍力量建設

  今年2 月,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山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復成立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6 月24日,“文化遺產日” 山東主場系列活動期間,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和山東省副省長季缃绮為中心揭牌。同日,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建設正式奠基。

  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為山東省文物局所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主要承擔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的有關工作,承擔文物修復的研究、技術

  推廣、學術交流工作,培養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建設,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舉措。項目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唐冶新區,規劃占地100 畝,建築面積8 萬平方米。

  根據工場功能定位和山東省發改委立項批復,一期工程項目占地40 畝,建築面積26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文物標本庫房、考古整理基地、

  文物保護修復基地、公眾考古科普中心四個部分。項目建成之後,將從根本上解決山東長期以來館藏文物和考古發掘標本收藏管理、保護修復、整理研究、成果展示場地匮乏等問題,成為山東文物收藏、修復、展示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此外,在深入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山東省文物局還通過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強交流合作,正式啟動了首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科研課題申報和全省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建設等工作,在項目、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建立文物科研協作攻關機制,積極推進與省外乃至國外的合作科研項目,借用“他山之石” 填補文物科研方面的空白。

  開展可移動文物保存現狀調查

  在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上,今年7 月,山東省文物局正式印發《關於加強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省將以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為龍頭,整合利用省內外文物保護修復力量,統籌開展全省國有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監督各地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方案編制、項目資金申報、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具體實施等工作。通知確定了中心近期的三項主要任務,即調研摸底,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分類實施;科研攻關,提高創新能力。

  按照省文物局統一安排和部署,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組織開展了專項調研,對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進行摸底,調度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執行及申報工作,全面掌握有關情況,研究下一步工作目標和任務,為科學編制全省文博事業發展“十三五” 規劃提供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全面、系統、詳實的第一手資料。調研發現,隨著各級政府加大對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和館藏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環境和保存狀況有了較大改善,特別是以山東博物館新館建設為標桿,各地新建博物館在文物收藏、保護修復和展覽展示的環境改善及技術設備的提升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也還存在著文物保存環境不佳、現狀不清,保護修復人才不足,場地設備和科研水平滯後,項目缺乏科學規劃、實施進度緩慢等問題。據初步調查,在山東近200 萬件館藏文物中,三分之二以上存在病害,其中約有60 萬件存在嚴重的腐蝕病害,部分瀕臨徹底毀損,亟需進行保護修復。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形勢仍十分嚴峻,任務異常繁重。

  科學規劃組織實施保護項目

  以調研成果為依據,山東將組織編制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中長期規劃,提出今後一個時期的目標任務和重點項目,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編制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方案,爭取更多專項資金扶持,組織實施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文物保存環境改善等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機整合全省文物保護修復力量,逐步建立起集病害調查、保存環境監控、保護修復為一體的保護網絡體系,實現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標本兼治”,“十三五”期間全面建設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庫。在具體措施上,山東將按照國家文物局《可移動文物修復管理辦法》,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資質實施嚴格審批,在場所、設備、人員等方面不符合國家規定的,一律不再新增資質;強化項目管理,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統一組織實施,對項目進度、資金使用集中監管,對修復技術、工作流程和技術檔案進行定期檢查,著力提高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優化網絡體系,逐步建立以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為核心,地方重點博物館為骨干,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可移動文物保護網絡體系;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通過項目帶動、課題研究、對外協作合作、學習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