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亳州谯城區雙溝鎮大班會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亳州谯城區雙溝鎮大班會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3 22:38: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獨特的民間文化,是一方熱土的最大吸引力。“谯城區雙溝鎮大班會作為一種亳州獨有的民間舞蹈,在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願同時,也在延續著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雙溝鎮大班會會長唐廷站說。
    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大班會原名‘鬼會’,又稱‘拉秦桧’,在我們雙溝當地已有200多年歷史,整場演出就是一場扮演陰曹地府的官員陰差捉拿奸臣秦桧的整個過程。”谯城區雙溝鎮大班會會長唐廷站說。
    大班會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那時候亳州有一個縣官是個孝子,其母喜歡聽評書《岳飛傳》。當聽說忠臣岳飛被奸臣秦桧所害後大病。經多方醫治無效後,這位官員想出一計,讓其衙門班房的當差,會同雙溝鎮雜耍藝人,上演了一場在陰曹地府捉拿秦桧的戲讓其母親觀看,其母看後病愈。
    事後他們覺得這場游戲挺有趣,便又配以鑼鼓、長笛、旌旗等道具樂器不斷完善,後來民間也爭相習演,表達人們懲惡揚善的心願。後因忌諱“鬼”字,又因是由班房傳出的,且有眾多演員表演,便改名為“大班會”。
    大班會作為一種非常稀有和珍貴的傳統啞舞劇,主題鮮明,劇情曲折,表演诙諧,角色眾多,融舞蹈、武術和戲曲等藝術形式為一體,極富亳州地域特色和民間傳統風情,其表演形式也在全國民舞中獨一無二。
    一條創新傳承之路
   “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我們鎮裡,隨著一陣鑼鼓聲響起,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紛紛登場,鬧鬧嚷嚷,聲勢浩大,盛況空前。”唐廷站說,演出隊伍所經之處,沿途群眾鳴放禮炮、設案相迎,成了民間民俗狂歡節。
    就這樣在世代的傳承中,大班會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劇情也越來越合理。
    演變而來的大班會已形成固定的程序,共五場。第一場為“大登”,判官坐堂,命捉拿秦桧生魂。第二場為“陰差搬兵”,奔秦相府。第三場為“拉秦桧”。第四場為“二登殿”,把秦桧拉上公堂判罪,押往地府。第五場為過奈何橋。
   “雙溝鎮大班會所有演出人員,基本上是子承父業,還有很多全家參演,祖輩相傳,現在已經傳承至第十一代。”大班會會員張德民告訴記者,大班會不但多次在藥交會、旅游文化節上演出,足跡還遍及周邊周口、商丘、阜陽、淮北、徐州等地,每年要都演出80多場。2005年,在省民舞節表演賽上,雙溝大班會榮獲團體表演第三名。
    文化傳承與發揚需要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更需要傳承文化的群體支撐。如今走進雙溝鎮,就會強烈地感受到傳承的力量和精神不僅躍動在田間地頭,躍動在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中,更躍動在他們的心裡。正是通過他們一代代人的努力,雙溝鎮先後被命名為“安徽民舞之鄉”、“安徽省旅游文化之鄉”。
    一張弘揚傳統藍圖
   “如果沒有鎮裡的大力保護和支持,大班會就不會發展得這麼好。” 唐廷站說,一直以來,雙溝鎮政府都很關心、支持大班會的發展,逐年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特別是自2007年以來,每年用於文化事業設施和民間藝術的投入都達到9萬元以上。
    去年,鎮裡又投入了200萬元開建了文化藝術活動中心,估計今年10月份可以投入使用。
   “民間藝術需要傳承人,他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只有保護了這些人,大班會傳承才有保障。”唐廷站說,鎮政府還對全鎮范圍裡高齡大班會傳承人進行有效的保護,每年都撥付一定的資金進行扶持,資助這些高齡傳承人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班,激勵他們教育培訓相結合,加快培養專業人員。
    先有繼承,再有保護和發展
    為了更好地把大班會的“根”留住,雙溝鎮還全面普查了全鎮民間舞蹈,尤其是大班會文化遺產資源,運用文字、錄音、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形式,對大班會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該鎮成立專職辦公室,配齊專職人員,妥善保管大班會實物資料,防止損毀和缺失,編輯出版大班會書籍,建立大班會網絡。同時積極參加全省、全國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擴展大班會民間文化的傳播途徑。
    目前,“大班會”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肥2月3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