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鄧州優秀古建築“花州書院”感受書香氣息
日期:2016/12/14 17:17:51   編輯:古建築紀錄花州書院
花洲書院是河南鄧州優秀的古建築,又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而聲名尤著。歷來有“公去千載余香猶在,青山綠水輝映古人”之稱。
古老的花洲書院位於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人傑地靈的鄧州市區東南隅,距市中心僅3公裡。近年來,花洲書院風景區山環水抱的獨特人工豫南風光和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歷經滄桑,飽受磨難,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歷史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去度假休閒,尋幽探古,放松身心。
花洲書院始建於宋代,它的前身是范仲淹當年講學處。范公在此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因此,今天的花洲書院就是岳陽樓記的誕生地。
宋朝年間,中書令范仲淹到鄧州任知州,勤於民事,常深入民間,出入田地,親自耕種,為了辦教育,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藍秀亭”等建築為學習場所,後來他又創辦了“花洲書院”,經常親自講學,引導鄧州人民艱苦卓越的奮斗,使老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今天的書院,經過修復,重放異彩,格外古樸典雅,流光溢彩,顯得風貌依舊,不愧是鄧州人民智慧的結晶。
花洲書院的建築具有獨特的風格,可以概括為:石木結構,盔式樓頂。主樓3層,高15米,外觀架穩腳實,嚴整美觀,四檐飛出,巍峨雄壯,三樓樓頂,外貌恰似神話故事中沃瑪王天蠶神衣的朱紅色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顯得十分威嚴,惟俱鄧州風騷文人之絕唱。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感。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之歎。給人以凌空欲飛的感覺,心馳神往的興奮激情。真可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這般風景旖旎,這般大好風光,何不與遷客騷人多會於此,揮筆寫下萬家詩篇,舉杯莫忘胸中志,俱領風流萬千兆。眾知天下文人頻繁,巨人豪匠各領文壇。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他們懷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怎能不令人贊歎不已?
來到景區,當你漫步臨近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理石砌成的正門,刻著斗大金光燦燦的“景范坊”三個字。在她的身後,環繞橫臥著的環城河,清水潺潺,晶瑩可愛。尋徑而去,來到院內,便使你加入了對聯,詩詞,歌賦氤氲的世界中。在你的身旁,衣著官服,戴著官帽,左手背後,右手撫恤胡須的就是范公。一副敬重愛國的肅然神情,精神抖擻的炯炯眼眸,巍然屹立,一個個拉近游客們的視線。轉身向後,是范翁的《岳陽樓記》被刻在大理石的石壁上,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為千古傳誦。
游客們迷戀的目光早已疲憊,賞心悅目的眼神早已陶醉。誰又能誘惑他們近似醉夢的眼睛。還沒繼續沿著古徑通入,就能聽見一陣陣泠泠淙淙,細水拍擊湖邊的聲音撲面而來,加上風來林動之音,空靈之極,以為天籁,如柔曼的提琴,如清脆的彈撥,如厚重的貝斯轟響,如銅管雄渾齊鳴,如......隨你的想象,都可以隨機變幻成各種各樣的音響之樂。向前走,瞧瞧那小徑兩旁,繁花似錦,芳香醉人,那覆在季節變化的花草,猶如樂音上跳動的音符,人們迷津的靈魂亂了分寸,往前走,還是不走,便分不清楚。再看看那湖景攢集的溪水,郁郁青青,碧綠清涼,僅眺一眼,便叫人心悅誠服。你看那湖畔,千姿百態,怪石奇峰,瘦骨嶙峋,個性各異的石峰,奇特的造型,莊嚴的姿色,真可謂“仙閣騰雲人間過,幕落鄧州心跡邊”。那“含苞欲放”的噴泉,那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如柳絮,如揚花,如白梅,仿佛晶瑩多異的雪花,連月不開,又仿佛隨風飄散的蒲公英,婉約清秀輕盈一飛,蕩得游人心跡難平。
走斜橋,觀景坊,品書香,安享著鄧州人民淳樸敦厚的民俗濃風,洋溢著寧靜祥和的書院氣息。外地游客不僅贊歎:鄧州人民真幸福,自家就有這麼一個清新灑脫的山水福地,用不著再找名山大山,就能享受自然,放松身心,充尚智慧。
啊,鄧州,我的家鄉,一個充滿陽光的都市,一座充溢文化的古城,一片令170萬人民驕傲的土地。
注:據《明嘉靖鄧州志》載:“夏帝仲康封其子於鄧”,此鄧之始。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將其叔父曼封於鄧地,建立曼姓鄧國,為一世鄧國侯。而第一位國君曼公,就是鄧姓的鼻祖。至周時發展成為較為重要的異姓諸侯國。
鄧州在古鄧國之前是“誇父追日”留下的“鄧林”和“帝舜都鄧”的“鄧墟”,至“夏帝仲康封其子於鄧”開始建立鄧國,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滅,歷時586年(自夏起為1300年),傳國22世。
古老的鄧州為後人留下眾多的名勝古跡,現有八裡崗遺址,鄧國侯吾離陵,佛勝寺,花洲書院,清真西寺等95處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