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文物見證西周生活 青島早就是魚米鄉(圖)
日期:2016/12/14 18:06:58   編輯:仿古陶瓷遺址中出土的大批陶器。攝影/譚雯雯
即墨北阡遺址挖掘結束兩千多件文物見證西周時期青島人生活
本報曾報道即墨市金口鎮北阡貝丘遺址的發掘重現了六七千年前原始青島人的生存狀態。發掘工作結束後,青島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研究中心和即墨市博物館對發掘出的遺存做了初步整理。目前,大部分整理工作已經
完成。昨天記者在即墨市博物館文物整理現場看到,兩千多件文物被整理出來,其中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還有很多人骨和獸骨,另有一千多袋土樣有待浮選和研究。現場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初步的整理之後,還要使用更復雜精密的方法研究土樣和人骨,進一步揭秘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墓葬發現“狗”和“牛”西周殉葬已經不用“人”
即墨北阡遺址的下層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層則是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期遺址。在西周遺址中的墓葬當中,發現了不少隨葬品。考古所所長林玉海介紹,在墓穴裡發現的隨葬品中有常見的青銅器和陶器,還有整根帶皮的牛腿。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時的墓葬中使用活狗陪葬,而不是用人陪葬,這說明我們西周時期的青島人對人已經非常尊重了。
在這次挖掘的墓穴中,死者腰下部位挖了一個小坑,在裡面發現了一只小狗和一只陶豆。林玉海說,小狗被用來陪葬時是活的,那只陶豆就是用來盛放狗糧的。也就是說,下葬後,小狗還存活了一段時間。記者在文物整理現場看到了墓穴中出土的陶豆,是一個直徑約20厘米的高腳碟狀器皿,用紅陶制成,底座已經沒有了。“畢竟是喂狗用的東西”,考古所的杜義新告訴記者,“那時候陶器也是重要的生活用品,所以通常只用殘破的陶器來喂狗”。另一只喂狗用的陶豆已經無法修復,破損得非常厲害。的確,大量品相較好的陶豆是作為隨葬品被發掘出來的。
西周青銅魚鉤今天能釣百斤大魚
在西周墓的隨葬品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青銅器。其中有銅舟、銅戈和青銅魚鉤。青銅舟是長約20厘米,寬約12厘米,深約10厘米的橢圓形容器,帶有雙耳。林玉海說,銅舟在當時是用來盛水、盛湯用的。這次出土的銅舟破損非常嚴重,薄薄的碎片上布滿了綠色的銅銹,已經看不出本來的面目了。相比之下,同時出土的銅戈保存比較完好。雖然銅戈上也有厚厚的銅銹,但是銅戈材質厚實,幾乎沒有缺損。在墓中發現銅戈,說明這個西周聚落有軍事防御的功能,但是只發現一個銅戈,不能說明這裡經歷過戰爭。
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青銅魚鉤。這枚魚鉤呈優美的倒問號形狀,內徑約有5厘米,魚鉤直徑大約0.5厘米,魚鉤末端歷經幾千年仍然非常鋒利,且帶有倒刺。魚鉤上沒有多少銹跡,保存十分完好。記者馬上咨詢了青島市釣魚協會的王先生,他說,這麼大的魚鉤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了,“釣魚其實用不了很大的魚鉤,內徑5厘米的魚鉤就能夠釣起100多斤的大魚了!”林玉海說,這個魚鉤可以作為當時青島海洋文化的代表,同時也佐證了當時的海岸線離遺址所在地是很近的。“青銅在那時候被稱為‘金’,青銅魚鉤的價值在當時是非常高的,作為隨葬品之一,也是一件奢侈品了。釣魚在當時很可能是一項‘貴族運動’。”
墓葬中隨葬的銅戈至今依然鋒利。
精美灰陶罐記錄了“青島人”的智慧。
大量炭化小麥粒3000年前青島是“魚米鄉”
在文物整理現場的走廊下和架子上,擺放了一千多袋編號的土樣,其中一部分已經經過了初步的浮選,全部土樣的浮選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記者在現場看到了浮選儀,它類似一個分層的水箱裝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土樣被放在浮選儀中間的網上,水從上方沖下來,土壤被水沖到浮選儀的下層,隨著出水管流出。在中間網上留下的就是粗選出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物質。
在經過初選的土樣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炭化小麥粒,數量之多足可以證明當時的人以小麥為主食。
根據目前的研究,小麥起源於西亞,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萬年。到了距今8500至7500年,小麥在當地已經相當普及並陸續向歐洲、北非和中亞等地擴散。小麥從距今4500年前開始傳入我國。從近年來陸續出土的早期麥類作物大致集中在西北的新疆、甘肅、青海和中原的陝西與河南。整體上看,西部年代早,東部晚。依據目前的線索,中國境內的麥類作物大體是沿著中亞-新疆-河西走廊-陝西-中原這一路徑自西向東傳入的。
“這些炭化小麥應該是3000多年前的,這說明在3000多年前青島地區已經大面積種植小麥了!在小麥傳入之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原有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米,而小麥的產量是小米的數倍。小麥的廣泛種植使北方旱作農業區具有了與南方稻作農業區相匹敵的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林玉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