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欣賞] 元青白釉梅瓶
日期:2016/12/14 18:10:40   編輯:仿古瓷 元青白釉梅瓶
梅瓶創燒於北宋時期,因其口小僅容梅枝而得名,又稱“經瓶”。根據考古資料分析,梅瓶既可用於盛酒,也可用於陳設。宋代磁州窯梅瓶上經常書寫與酒有關的文字,如“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說明梅瓶確實是作為酒器使用。另一方面,北方地區遼代墓葬發現的壁畫中有用梅瓶插花的畫面,可知梅瓶也是一種陳設器。
1985年,北京市海澱區永定路元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對青白釉梅瓶。瓶高28.4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10.3厘米。小唇口,短頸,豐肩,斂腹,平砂底。內外施青白釉,肩部及下腹部各飾一道弦紋。器物造型修長典雅,瓷土淘洗稍欠精細,胎體中含有少量雜質,胎接痕比較明顯,器身弦紋與胎接痕巧妙搭配,為素面器壁增添了些許節奏感。器身裡外均施釉,釉層厚薄不勻,釉色與宋代相比更偏重於青色,整體風格比之宋代景德鎮窯產品稍顯粗糙。現藏於北京市海澱區博物館。
青白釉是介於青釉和白釉之間的一種釉色,又稱影青。始創於北宋時期景德鎮地區的窯場。由於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很低,釉層顯得晶瑩潤澤,有如冰似玉的美感。元代青白釉比宋代發色較深,青色略重於白色,沒有宋代那樣清澈透亮,但也獨具特色。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觀音坐像堪稱元代青白釉瓷器的代表。觀音像通高65厘米,坐姿,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手置於右膝上,左手自然下垂於座榻,神態安詳,眼睑間露出慈祥的微笑。菩薩袒胸赤足,體態豐滿,頭戴寶冠,肩搭披帛,胸前佩戴璎珞。整體器物形神兼備,釉色瑩潤柔和,將菩薩博大安詳的特質和凜然不可侵犯的宗教威嚴非常協調地融合在一起。
青白釉瓷器的燒造成功,不僅為以後景德鎮瓷器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而且也給我們提供了了解當時社會禮樂制度和審美取向的實物素材。中國素有崇玉的傳統,儒家學說更是強調“君子比德於玉”,這種思想也影響到了瓷器的燒造。繼唐代越窯將青瓷“類冰類玉”的效果發揮到極致以後,兩宋時期,隨著程朱理學的興盛,儒家的這種崇玉思想更是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受此影響,在釉色上玲珑剔透的青白釉瓷器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與價格昂貴的玉器相比,物美價廉的青白釉瓷器更容易讓普通民眾接受,而景德鎮的青白釉瓷也因此擁有了廣闊的市場。
“大都”作為元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貨品充斥其間,產於南方的青白瓷也隨著大運河的漕運源源不斷地輸入京城。據考古資料,在今北京市西城、海澱、昌平等地都出土有元代景德鎮的青白釉瓷器。這一方面說明青白釉瓷器在“大都”一帶有著很大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運河疏浚後,便利的水路交通設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南北方之間的貿易往來。
推薦閱讀:
山東省光善寺塔出土22件唐代文物
甘肅:在沙漠新發現漢長城24公裡
山東元代沉船有身價過億青花瓶
福建:凱裡爐山工地挖出了古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