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1”瓷的存世量及市場價值
日期:2016/12/14 18:09:55   編輯:仿古瓷7501主席專用瓷
從1975年5月25日—8月31日,陶研所共燒制22窯,入窯14103件,實際出成品4200余件,平均合格率僅30%,當年從中精選出:釉上彩三套、釉下彩三套,包括9-15厘米不同規格蓋碗,6-8寸和合器,茶杯、調羹、布碟、毛巾碟、文房四寶、品鍋、飯鍋、煙缸、茶缸,12厘米內外對畫芙蓉碗、大飯勺、醬油壺、醋壺、胡椒粉筒、牙簽筒、酒具、茶具等10箱,共有千余件,余下,除自然損耗,還有江西828招待所的兩箱及陶研所作為福利分配到職工手中。有一部分損耗,加上當時按中央辦公廳要求銷毀了一小部分,另“7501”毛瓷收藏家馬曉峰先生轉讓給上海張稻房博物館“7501”瓷565件,1989年輕工部陶研所帶100多件“7501”瓷來北京參展,後被北京收藏家買下收藏。包括歷年流失海外的毛瓷及幾次市場大規模的拍賣且100%的成交等等,估算目前可以進入市場流通的“7501”瓷不足千件。
1996年12月,北京太平洋國際拍賣公司將其征集到的80余件“7501”毛澤東主席專用瓷公開進行拍賣,這屬首次上拍,汪東興同志對此極為關注,派人到拍賣現場了解情況,此次拍賣80多件毛瓷全部拍出,無一流標,成交總金額達800余萬元人民幣。其中一件釉下彩水點梅花和合器,拍賣金額高達66萬元人民幣。此後湖南省國際拍賣行又將其征集到的90余件“7501”專用瓷進行公開拍賣,總成交額1143萬元。1998年一對勝利杯在香港拍出178萬港元。更令人稱道的是,2003年由珠山八友汪野亭之女為代表的景德鎮新一代陶瓷美術巨匠設計制作的“7501”水點梅花酒具,被新加坡藏家以8000萬元天價買走,創造當代瓷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且至今未被打破。2002年3月4日,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馬曉峰先生將其收藏的565件“7501”瓷及其相關原始資料檔案,完整地轉讓給上海愛國實業家籌建的“張稻房博物館”,上海公證處進行了公證,轉讓雙方舉行了簽字交接儀式。據當事人透露,其金額遠遠超過國內大多數藝術品拍賣行全年的拍賣總額。看來可能在數千萬元,也是個天文數字。至此,“7501”毛主席專用瓷作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御用”瓷的地位已經確定,其價值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1992年,已經成為“新移民”的“7501”瓷收藏鑒定家馬曉峰先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相繼舉辦大規模的專用瓷展覽會,使世人大開眼界,引起極大的轟動。文萊王室開出550萬美元的天價希望將這批專用瓷收入王室,未獲同意。香港某大拍賣公司提出公開拍賣其中九十二頭大全套,也未應允。馬曉峰有一個強烈信念,這批當今無與倫比的專用瓷一定要留在國內,讓最好的博物館收藏,給中國陶瓷史添上濃重的一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批珍貴的研究題材。
“7501”瓷的流散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研所一直有給職工發放“福利用瓷”的習慣,便在1982年春節前夕將部分封存多年的“7501”瓷連同其它庫存的產品一起分發給了本所職工,當時每個職工分到10件左右,當時言明可以贈送親友,但不得買賣或交易。由此沉寂多年的“7501”瓷開始浮出水面,逐漸流入社會。
對於“7501”瓷,當年汪東興曾指示除按規定挑出正品送北京外,其余的要就地銷毀。但這一要求並未落實,據景德鎮陶研所當時負責此事的領導講,當時確實傳達過汪東興代表中辦提出的要求,但基於如下幾個因素而未實行:首先,考慮到這批“7501”專用瓷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破損需要留有儲備。以備補充之需。其次,“7501”瓷燒制全過程參與創作的人員已解散,原材料“臨川的優質高嶺土”資源枯竭,今後將不可能再現“7501”瓷的風采。此外,這批精美絕倫的瓷器,凝聚了全所200多人苦戰8個多月的心血,即便是選剩的殘次品,也要比其他普通瓷器好,全部銷毀於心不忍,也實在可惜。最後,建議一部分封存在陶研所庫房裡做為備份,一部分留作資料進行科研用,一部份分發為此奮戰8個月的工作人員,保留一套圖紙(但80年代陶研所搬遷時丟失了)並保證絕對不說來由,也不做交易。
以上建議也得到地方領導的默許,但特別強調產品絕對不准流入到社會上。
鑒賞與辨識
“7501”瓷產生的時代背景正值“文革”後期,中國全社會對毛主席的個人崇拜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只有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才能理解為毛主席赴湯蹈火者的踴躍爭先。區區燒瓷、何惜工本,事實也確實做到了。
首先是國家輕工業部陶瓷科技研究所領導掛帥,此被稱為中國的頂級研究所集結了當代許多著名的陶瓷藝術家,其中包括了民國時期景德鎮“珠山八友”的後代及傳人,代表當時國內制瓷的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講甚至勝過歷史上“御窯”的技術水平。
另外,由於當時制做“7501”瓷的撫州臨川出產的優質高嶺土已絕產,所以仿品只能采用其它瓷土代替,這樣就無法保證其物化指標及性能與臨川高嶺土完全一致,並且由於采用1400℃的高溫,使其瓷化程度達到極高的程度,用燈光照射真品,圈足四周胎壁較厚處呈現暈散的湖綠色,而仿品則呈清白色或暗紅色,這就足以說明仿品難以達到真品的設計溫度。
還有,釉下彩水點梅花使用的是當時從西德進口的用黃金作色劑的顏料,也叫洋紅,可以耐受1400℃的高溫,呈色鮮艷、醒目,而仿品使用的是國產料,且燒成溫度達不到標准,呈色暗淡,或色調不正。
加之,由於“7501”瓷的彩料配方獨特,並且采用創紀錄的高溫燒造,釉上彩水點桃花的綠葉表面仰光側視呈現耀眼的銀光,這是其它仿品難以產生的。
此外,正是由於仿品所采用的瓷土性能遠不及真品所用臨川優質高嶺土,可塑性和耐高溫性能都比較差,所以成型和制做都有一定困難。由於真品采用手工拉坯,同時技術要求嚴謹,無論從尺寸大小,胎體薄厚,器物重量,都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做工極為嚴謹考究,造型挺拔、端莊。仿品造型呆板,線條綿軟無力,制造粗糙,多為胎體較厚、不易變形、易於注漿成型的品種,如:醬油壺、醋壺、筆筒、文具、湯勺、飯勺、煙缸、香煙盒、痰盂、果盤等。
還有一點,釉上彩使用的桃紅,是該所色料研究室以45%的氧化鋁和36%的錳再用18%的礦化物經高溫鍛煉而成的,屬剛玉型桃紅色,色劑再經酸洗覆燒,呈色十分鮮艷醒目,而仿品是用普通的錳紅,色滯悶而不艷。
第七,對花碗的綠色是釉下混水綠與制作者自制的釉下青松綠疊色使用,而仿品的綠葉有粉質感,葉邊常見有白色勾勒的輪廓邊。
其次,“7501”瓷以畫工嚴謹、細膩著稱,而仿品一般草率粗糙,把握不住畫意,時有走樣現象,故有粗野感,毫無真品的高雅、別致感。
第9方面,“7501”瓷的款識字體,格式均為“景德鎮制”四字篆體,正方形圖章款、字體書寫結構嚴謹,布局疏密有度,秀美規范。其中,釉上彩瓷按器型大小使用相應規格的釉上粉紅色貼印篆書方章款,使用20倍放大鏡觀察,款識的筆道有較明顯的斜向網格紋,而釉下彩瓷使用釉下蘭色青花四字篆書款,其色澤濃艷醒目。
還有,仿品的款識如圖一,字體不清,無網格紋,色澤不正,另外,其器型、紋飾、繪工,均感粗糙與真品不符,差距甚遠。
目前市場所見各類印有紅色國徽圖案,筆筒、茶壺器身等印有釉下白色主席頭像及詩詞,器底印有“中南海懷仁堂”款識的瓷器,均系近年的仿制品,另見有“豐澤園”,一九六二年或一九六七年制等款識的瓷器,均不是“7501”主席用瓷
最後,大部分“7501”瓷的赝品為降低成本,便於批量生產以及制做技術等諸方面原因,坯胎一般均屬於注漿,脫模而成,與真品“7501”手工拉坯、成型的制做方法截然不同。總身無細密的旋坯痕及胎體由厚漸薄手工輕輕留下的自然過渡的現象,仿品的口沿或底部折皺的部位有裡凹外凸或外凹裡凸的現象且胎體薄厚均勻一致。
這些年雖屢屢出現有人仿造“7501”瓷然而沒有一個能真正成功,最關鍵的原因是燒成不能達到原設計要求。一是現在普遍采用氣窯,既無匣燒成,與原來用匣缽裝著隔著火燒,在升溫速度、水氣蒸發、有機物逸出、升溫曲線、氣幕氣氛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二是現在的氣窯因原料、窯具及燒成技術等一系列原因,還不可能達到1400℃高溫,即使溫度達到了,產品能否經得住燒並色彩的還原能否得到保證還都是個未知數。由此可見由於“毛瓷”畢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本身存在諸多機緣巧合,眾多藝術大師的聚首創造已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絕響,所以“7501”毛瓷自問世至今雖不過30年的歷史,要想仿造也絕非易事。正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跨世紀的絕唱。
推薦閱讀:
打著保護旗號拆除文物建築是一種趨勢?
門頭溝古村琉璃渠
金口鎮打造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氏大宗祠外擬建嶺南民俗風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