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小區綠化植物選擇配置的八項注意

小區綠化植物選擇配置的八項注意

日期:2016/12/14 10:55:32      編輯:古建園林

小區環境的綠化與造景與公園公共綠地的造景有所不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小區綠化造景需要注意什麼:

  當前居住小區的特點
  1.建築布局為混合式。小區的絕大多數建築為行列式布置,少量的為周邊式。
  2.建築密度大,樓層高和人口密度大,人均綠地少。
  3.周邊高,中間低,小氣候明顯。居住小區的周邊多為高層建築,形成一個"盆地"結構,小氣候明顯。這對植物的選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4、綜合光照強度大。現代居民樓外牆體多為彩色粉刷,有的還貼瓷片,封陽台以及大窗戶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陽面光照更大。陰面也不再是濃蔭,盡管造成了眩光現象,但對喜光樹種的生長卻有積極作用。

  八大注意事項

  一.植物配置要考慮種植的位置與建築、地下管線等設施的距離,避免有礙植物的生長和管線的使用與維修。一般喬木需距建築物5至8米。灌木距建築和地下管網1.5米。樹叢的組合,從平面與立面構圖,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變化,在高層建築四周氣流較強,不宜種植高大喬木。

  二.注意小區植物的生物配置,不要單純考慮景觀配置,充分考慮小區的土壤氣候特點,配置不好造成苗木死亡,給養護和景色也很大造成很大破壞和損失。居住小區植物選擇總的原則是:一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功能,滿足人們生活、休息的需要,應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根據居住小區的各種環境,如:陰面、陽面、山牆、屋頂、陽台等,以鄉土樹種為主從當地自然植被中選擇優良的樹種,充分體現本土樹種的優良特性。對於經過長期的馴化考驗外來樹種在合適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的,結合城市特色,優先選擇市花、市樹及骨干樹種,適應城市立地條件,結合城市景觀要求進行選擇。

  三、綠化樹種的選擇應注意:

  1.無污染,無傷害性。居住區所選植物本身不能產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異味、易引起過敏的植物,應選無飛毛、少花粉、落葉整齊的植物。

  2.抗污染。生活區的污染主要來自鍋爐煤煙、生活污水、污物、污氣(CO2)以及四周街道上揚起的灰塵。所選樹種(植物)應有較強的抗污染特性.

  3.少常綠,多落葉。居住區由於樓房的相互遮擋,采光往往不足,特別是冬季,光強減弱,光照時間短,采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選落葉樹,少選常綠樹。

  4.以闊葉樹木為主。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場所,應該給人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但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針葉樹的松柏給人的是莊嚴、肅穆感。所以小區內應以種植闊葉樹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為重要。

 
 5.種植設計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來布置植物,創造季相景觀。做到一條帶一個季相,或一片一個季相,或一個組團一個季相,喬、灌、籐、草、花有機搭配,豐富植物種類,創造四季景觀。夏蔭(五角楓、廣玉蘭等),春花(白玉蘭、榆葉梅、丁香、連翹等),秋實或彩葉(金李類、烏桕、栾樹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黃楊等)。

  6.選擇有小果、小種子的植物,招引鳥類。栽植一定數量的結果實和種子的植物,能模擬出自然景觀,引來鳥類,形成"鳥語花香"的環境,如:李類、金銀木、蘋果類、菊類、向日葵、柳樹、串紅、海棠等。


  四、綠化苗木配置方式

  居住區的綠地結構比較復雜,在植物配置上也應靈活多變,不可單調、呆板。

  1.點、線、面相結合。居住小區的公共綠地,面積較大,是為居民提供工余、飯後活動休息的場所,利用率高,要求位置適中,方便居民前往,一個小區一般有2至3個。平面布置形式以規則為主的混合式為好。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籐灌木巧點綴"的公園式綠化特點,植物多叢植,孤植、坪植、壇植和棚架等。居住區的道路、圍牆綠化,可栽植樹冠寬闊、枝葉繁茂、遮蔭效果好的小喬木、開花灌木或籐本,宅旁綠化,包括住宅前後及兩棟住宅之間的用地,約占小區綠地的50%以上,是住宅區綠化的最基本單元。

  2.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低層建築可實行屋頂綠化,山牆、圍牆可用垂直綠化,小路和活動場所可用棚架綠化,陽台可以擺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質量。

  3.疏密有致。為了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種植設計應做到疏密有致,即宅旁活動區多為稀疏結構,使人輕松、愉快,獲得充足的自然光,在垃圾場、鍋爐旁和一些環境死角外圍密植常綠樹木,道路上用遮蔭小喬木。4.模擬自然,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一個居住區綠地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要保證該系統的穩定,就要充分考慮各要素間的關系

  五.要注意了喬、灌、草的合理優化配置,不要出現“重草輕樹”的現象,“小樹林”取代了“大草坪”,要充分發揮樹木的造氧功能,樹林的生態效益大大優於草坪。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足夠65個人呼吸使用;因樹種不同,每年可吸收的灰塵約22噸至60噸。而一畝草地每天僅能吸收23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制造23個人一天需要的氧氣。因此,小區綠化不僅要提高綠地率,而且更主要的是提高綠地的葉面積指數。要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造氧功能。

  六.注意綠地不少,綠蔭不足的情況重視樹木遮檔功能,竭力提倡在小區裡多種樹、種大樹,改變綠蔭不足減噪功能。夏日炎炎時它遮天蔽日給行人提供足夠的蔭涼,並且樹木消減噪聲的效果並不比“隔音牆”差。而且更勝—籌的是還能成為景觀

  七.注意喬木、灌木與籐蔓植物結合,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長相結合,喬灌與地被、草皮相結合,適當點綴些草花,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既滿足生態效益的要求,又能達到觀賞的景觀效果。創造出安靜和優美的人居環境。

  八.植物配置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有變化,避免種類單調,配置形式雷同。樹種選擇和配置方式要適合不同綠地的要求。如在主次干道和街道以喬木為主,選用花灌木為陪襯;在道路交叉口,道路邊要配置色彩鮮艷的花壇;在公共綠地的入口處和重點地方,種植體形優美、季節變化強的植物;在庭院綠地中以草坪為基調,適當點綴些生長速度慢,樹冠遮幅小,觀賞價值高的低矮灌木。如千年紅、珊瑚樹、火棘等常綠灌木,這些花色艷麗、紅果累累的花灌木,能起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更能顯示出綠地的整體美。
(來源:微信號園林微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