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朱家角
日期:2016/12/14 17:54:32   編輯:古建園林江南千年古鎮朱家角
包粽子比賽
行街表演
小橋流水天然景千年古鎮朱家角
江南千年古鎮朱家角,其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親臨踏一回石板老街,不探一番深巷幽弄,不走一趟拱型石橋,不乘一次咿呀輕舟,焉能親身體驗“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陶然感覺。在水木清華、文儒輩出的千年古鎮,如今社會和諧、文明風行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濱,有塊47平方公裡成折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她好比澱山湖畔一顆璀璨明珠,因此有人把她比作“東方威尼斯”。如今這顆璀璨的明珠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炫目的光彩。這就是聞名遐迩的千年古鎮朱家角,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東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
古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人們莫不驚訝在國際化經濟大都市的上海市郊,竟然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美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誰都可以在這裡尋找到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
同濟大學著名教授考察朱家角後不覺贊歎:“朱家角有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已故台灣著名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深深迷戀,為清淳幽靜、可畫可詩的風情而陶醉。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古鎮的天然外景吸引著影視導演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搬上銀幕、電視。有時這裡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已成了海內外影視競攝的熱點,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水木清華衣被天下
名鎮朱家角歷史源遠流長。1930年出版的《骊珠報》上,曾刊載“鎮東祥凝浜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一文,證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禅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古鎮當時已人丁集居,初具規模。貫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歷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
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裡小志》,把珠裡定為鎮名,俗稱角裡。宋如林《珠裡小志》序中曾這樣描述:“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200年前古鎮之繁榮風貌一一再現。
1958年大煉鋼鐵時,為了找鐵,曾把鎮北大澱湖車干。在湖底,人們意外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這被證明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在澱山湖中又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了。
古鎮朱家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引得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時有詩曰:“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泾(朱泾、楓泾)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
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裡,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裡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楓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民國期間,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獨占鳌頭,遠銷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場,最高峰時達二三萬石(1500—2250噸),日收油菜籽600噸,所產“朱家角菜油”行銷百裡以外,遠近聞名。還有工業、手工業、錢莊典當、金融業、碾米廠、發電廠,均開全縣之首。時北大街、大新街,沿街兩側,大小商號鱗次栉比,全鎮坐商千戶之多,夜市鬧如白晝。逢年過節,更有外地商販前來趕集,酒肆茶樓幾乎日夜營業,大商小販走街串巷,點心小吃通宵達旦,其時粜稻谷的農船,成千上百湧來,漕港河為之阻塞。
推薦閱讀:
隋文選樓石碑重回阮元家廟
山東東阿魚山 千古寂寞曹子建
關注世界文化遺產 用鏡頭看清西陵的美
南京民國建築保護難題突破 實行社會公示制度
水天一色古意盎然
名鎮朱家角自然風光迷人,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登山望湖,有“澱峰晚照”一景可賞。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裡,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
朱家角別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為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千年古鎮朱家角具有大家閨秀的迷人風采。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裡,自然游玩的地方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顯磅礴氣勢。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逍遙萬千,古鎮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毫不遜色,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的中和橋和西柵橋,那些特色橋更是其他地方古橋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無一不為古鎮添彩奪色。
一街,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雖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啧啧稱奇。有“長街三裡,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為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
一寺,即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古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則為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檐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袅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罕見“三寶”。
一廳,則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戶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歎為觀止。
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品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為古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余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珠溪園建於1956年,占地70余畝,小巧玲珑,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閒、購物、游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
二十六弄,朱家角古弄其實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以多、古、奇、深名聞遐迩。穿弄走巷,尋古探幽,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近年,“古弄旅游”越來越受到游客和老外們的青睐,是一項頗有旅游價值,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風水寶地人才輩出
古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世人皆知的“三多”,即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名人多。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荟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谔、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明清深宅大院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造型各異的水橋,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一部集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大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
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豪華型的有新辟的“放生橋茶樓”,年代久遠古老的有“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干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悠閒舒適,陶陶然不亦樂乎。
推薦閱讀:
隋文選樓石碑重回阮元家廟
山東東阿魚山 千古寂寞曹子建
關注世界文化遺產 用鏡頭看清西陵的美
南京民國建築保護難題突破 實行社會公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