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樓
日期:2016/12/15 15:32:5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 |||
| 竹樓的主人是一位六十來歲的老太太,當時她正在一架古老的織布機前織布,身邊的籮筐裡放著各種顏色的棉線。她不停地在布機上換著梭子,布機上便出現了一道道的彩條。她告訴我,這種布是專給老年婦女做筒裙用的。 征得她的同意,我從竹樓前面的樓梯爬上了樓。上面的地板是一條條竹板拼成的,縫隙裡透出光亮,隱約可以看到樓下的東西。走在上面顫顫悠悠的,還真有點讓人害怕。樓上有一條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個一半露天一半有頂的平台,上面放著不少壇壇罐罐,據說每個傣族人家都有這樣的壇壇罐罐,過去用來存水,現在雖然每家都有了自來水,可這些壇壇罐罐還沒扔掉。 傣家竹樓的房間很大。一般正中為客廳和灶房,兩側隔開若干小房間為臥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臥室外人是不能隨便進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廳。和其他人家差不多,她的客廳也顯得很空。據我了解,有些人家每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可房間的布置依然十分簡單。一位叫巖罕勇的中年人過去在工廠做工,後來回到寨子裡種菜,種橡膠樹,還搞運輸,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個很舊的長沙發和幾只舊櫃子。他告訴我,人們有了錢,總是想要把房子蓋得好一些。 在一座竹樓的灶塘邊,我和一位傣族姑娘閒聊起來。她的手裡拿著一塊糯米糕,用一根竹棍叉著不時地放在火上烤,然後再用手不停地捏。她說,這糕越捏越香。她讓我也吃一塊,我說剛吃過飯,只是看著她吃。這姑娘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很細,特別是她那一頭烏發,更顯出一種妩媚。我知道傣家女子很會保養頭發,便向她討教起來。她笑笑,說這很簡單,就是用淘米水洗頭發。我曾試過不少種高級的洗發香波、護發素,可從來沒試過淘米水,我不知道這祖傳秘方是否比現代化科學的配方更靈驗,不過當時也暗下決心,回去一定試一下。姑娘還在吃那塊糯米糕,灶塘的火映紅了她的臉。一股股糯米飯的香味四散開來,順著一縷縷炊煙鑽出灶間的瓦頂,我想,那炊煙漂浮在房頂上一定很有詩意。可抬頭看時,這灶間的房頂也實在被熏得太厲害了,黑黑的一片,竟辨不出那房頂的本色。 | |||
| |||
| 走在傣族寨子裡,常常可以見到一排排長得很高的仙人掌圍成的院牆。那仙人掌上長滿了刺,或許可以更有效地起到護家的作用。可實際上,傣家人的大門是很少上鎖的。所以,那滿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亞熱帶植物雕塑出的裝飾品。然而,它對我這個北方人來說實在太新奇了。 傣族村寨裡另一件讓我感到新奇的事,是每個寨子裡都有一座寺院,當地人稱之為緬寺。緬寺一般座落在寨子 的中央,顯得很高大。大殿香煙缭繞,經幡高懸,透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可是當我看到寺裡的和尚都是七八歲、十幾歲的孩子時,我又感到一種困惑。原來,傣族的男孩一般都要在緬寺裡度過一段修行的生活。至於多大年歲來,修行多少年完全自願。一個14歲的小和尚十分腼腆地對我說,他進寺兩年了,學到了傣文,而且隨時可以回家,在這裡挺好玩的。當然,在寺裡也要干活,比如洗衣服做飯。看上去這些小和尚並不脫俗,雖然他們身披黃色袈裟俨然一副出家人的打扮,可在寨子裡,在通往城裡的馬路上,在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的街道上,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和尚:他們拉著妹妹的手在玩耍;他們坐在母親自行車的後架上進城;他們和做買賣的小販討價還價;甚至有一次我還看到一個小和尚站在一家花店裡,望著一束束的鮮花出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