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戲樓的發展
日期:2016/12/15 15:29:0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城市是戲曲演出的重要場所之一。中國戲樓在宋、元時期就以神廟戲樓形式定型,但城市裡卻都是臨時戲台,到了明清,才出現固定的戲樓。從發展時間來看,大致分:百戲場地、寺院戲場;瓦捨勾欄;妓館歌樓;戲莊茶館。
(一)百戲場地
漢魏時期表演藝術的主體是百戲,它的特點是雜,對於表演場地
沒有特別的要求,因此這一時期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而是隨觀賞者的需要隨處表演。從現存漢代畫像磚石形象來看,當時的百戲主要在三種場合舉行,即:貴族家庭的房屋廳堂;屋外庭院裡或大殿前的露台上;廣場。這些場所都是統治階級為了生活和政治的需要建構的,不是專門的演出場所。
1、廳堂式演出,實際上是原始巫祝表演由野外進入屋室後的表現形式。
四川郫縣出土的畫像石在畫面右側刻出了帳幔弧線,把廚房人員和一輛馬車擋在外面,明確表明這是內室演出場地。
河南唐河縣針織廠漢墓畫像石其上刻一廳堂,上方有兩個望亭。堂內左側是二主人坐像,右邊為伎人表演。這是最明確的廳堂演出形象。
漢代墓葬陶樓漢代墓葬明器裡常見到有三--四層的陶樓,上面塑造了許多伎樂百戲陶俑,其實不是戲樓而是貴族地主樓居歌娛生活的理想化表現,反映的還是室內廳堂式的演出。
2、殿庭式演出,是貴族富民在家中演出百戲的又一種形式。表演場所由屋內移到屋外院子裡,通常是主人坐屋子中央,兩邊排列賓客侍從伎人在庭院表演。
江蘇徐州出土的紡織百戲畫像石圖中右側有一屋,利用斜側面構圖,屋中主僕都面向庭中觀劇。
四川省郫縣東漢墓出土石棺宴飲百戲石刻畫面正中刻一座重樓,樓底層有5人坐著飲酒,伎人表演則在樓旁邊的空地上。
山東曲阜舊縣村出土的地主宅院畫像石這是一座小庭深院,進深二重,另有回廊和別的院子分開。前院堂屋外有伎人表演,後院廊下有人撫琴,表現了一般地主的家庭娛樂活動。
徐州銅山洪樓漢墓畫像石刻有五人在屋內席地而坐觀看表演。
銅山檀山集漢墓畫像石刻有多層斗拱樓房,觀看者居高臨下欣賞樓下場地上藝人的演出。
3、廣場式演出
漢武帝喜歡舉行廣場上的大型百戲演出。歷史文獻有明確記載:“夏,京師民觀角抵與上林平樂觀。”意思是說,在夏天京城的老百姓都去上林平樂觀看角抵戲。《東漢春》雲:皇帝於平樂觀下起大壇,設秘戲以示人。平樂觀是漢代長安未央宮裡的樓阙,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戲樓。“大壇”上有華蓋,是皇帝看戲的地方。“設秘戲以示人”,說明戲樓建在廣場上,很高大。從現存的記載廣場演出的畫像石我們可以領略當時的氣概。
山東沂南縣北塞村漢墓百戲畫像石場面闊大,演出內容有奔馬戲車等廣場演出的獨特節目。
(二)寺院戲場
1、六朝寺院百戲:六朝時候中原佛寺興盛,佛寺成為人群集中的地方。在寺中的各種儀式活動中,佛樂演奏逐漸吸收了世俗的百戲故事,佛寺轉而成為人們觀看演出的主要場所。在《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的景明寺: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骧,所在骈比。
2、唐代戲場:唐代的演出場所大多與佛寺有關系。常見的有歌場、戲場。歌場是表演歌舞的場所。這種場所人們可以隨意進去甚至參與表演。戲場指城市中演出百戲雜技歌舞的地方。在一座城市裡戲場可以有多處,一般設在寺院裡。戲場是皇室到普通市民最喜愛的游藝場所。《隋書音樂志》記載:“每歲正月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延八裡,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
(三)宋代的瓦捨勾欄
唐代的寺
院戲場到了宋代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及夜禁制度的瓦解,開始走向民間,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勾欄瓦捨。
瓦捨──城市商業性游藝區,也叫瓦子、瓦市。瓦捨裡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桿,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捨裡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瓦捨的規模很大,大的瓦捨有十幾座勾欄。 為南宋臨安的瓦捨分布狀況。
勾欄的建造形制借鑒了當時神廟戲台的一些特點,設立戲台和神樓,又考慮了對觀眾的安置建造全封閉的形制,四周圍起,上面封頂,演出可以不考慮氣候和時令的影響。在其內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戲台,戲台上設有樂床。其後是戲房,戲房通往戲台的通道稱為“古門道”或“鬼門道”也就是上下場門,其他面則是從裡往外逐層加高的觀眾席,叫腰棚。其中正對戲台而位置較高的看台又叫神樓。觀眾席裡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龍頭,位於靠近戲台左側的下場門附近。勾欄實行商業化的演出方式,對外售票。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劇場的正式形成。它歷經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時間。這一時期中國戲劇的演出場所以勾欄瓦捨為主,神廟戲樓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