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麥積山石窟(2)

麥積山石窟(2)

日期:2016/12/15 15:20:5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城東南45公裡處,秦嶺山脈西端,因其外觀“如民間積麥之狀”而得名。石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17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裡進行了營建。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龛194個,54個位於南崖,140個分布在西崖,除少數窟龛內已空外,共保存了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約1500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後秦時期,佛教在關中得到大力傳播,麥積山石窟即是此時開鑿的。按照時間,石窟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第一階段,也是石窟開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為第二階段,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階段,是麥積山石窟興建的又一個高峰,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由於麥積山巖系紅土與砂石構成的礫巖,只能開鑿窟龛,不宜造像,所以,這裡的塑像都是泥塑。個別石制造像碑是用他處石材移至此地雕成的。泥塑配料講究,其胎至今保存完好。泥胎外原有彩塑,今已大多剝落了。一些有彩繪者,是通過歷代不斷補繪而保存下來的。由於千余年來,秦隴地區地質變化不斷,許多窟龛已面目全非,但所幸者,由於位於深山中,未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尤其是本世紀初未被外國“探險隊”發現,麥積山石窟至今還保存得較為系統。

   十六國和南北朝階段的初期(約公元384-494年),窟龛多為平面方形、平頂或圓頂,內置三世佛、七佛或千佛,手法近於雲崗石窟之昙曜五窟。佛像多為方面大耳,頭梳高肉髻,額廣平正,眉高目長,碩口微閉,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薩像多為長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貼體。此階段中期(約公元495-534年),由於民族融合加劇,開窟造像的藝術手法迅速漢化,且形式日趨多樣。窟龛主要為方形,平頂,低壇基,左右各開一龛,並有藻井等裝飾。部分窟龛內出現十大弟子形象,並繪有佛教壁畫。佛像的面相普遍變長,五官縮小,眉如新月,雙目半睜,唇薄且翹,略帶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於座前;菩薩面相清秀,滿含笑容,身調細長,裝束繁褥,衣帶飄舞,風姿潇灑。此階段後期(約公元557-581年),窟龛的規模和結構趨於宏大,多為崖閣式大窟。窟內造像以七佛為主,周圍有弟子、菩薩;造像擺脫了以前秀骨清相的特點,代以敦厚壯實的風格。佛像面相豐滿圓潤、粗頸寬肩,腹部突出,頭梳低平肉髻,衣飾為緊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菩薩衣飾多變。此階段的代表性作品為第121、127、4、3、9、85等窟。

   隋唐時期,麥積山的開窟造像活動依舊興盛,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現存的作品已不多了,僅有少量的壁畫和雕塑。雕塑形象較為拘泥呆板。其代表為第13、14窟等。

   至宋代,麥積山石窟的營建又迎來了一個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長而豐潤,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別具神彩。宋代窟龛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羅漢、力士像,雖深沉、激奮,極盡誇張之能事,卻使人感覺自然合理,不失真實。各組塑像中,盡管個體的身份、體量等都不盡相同,但卻通過手勢、動作和神態等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這些窟龛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態手印都不改變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協調統一,呈現出宋塑的獨特風格。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宋代工匠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宋代石窟及塑像,至今仍保存了很多,比較主要的有第36、90、43、133、165等窟。

   南宋以後,開窟造像的活動逐漸轉入相對平靜的四川地區。麥積山石窟雖仍有零星興建,但在藝術上已無新鮮之處了。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由於保存得相對完整,所以比較生動具體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3】【4】【5】【6】【7】【8】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