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廣州番禺石樓鎮大嶺村

廣州番禺石樓鎮大嶺村

日期:2016/12/15 0:01:2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大嶺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面,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坐東北向西南,背依碧綠蔥蔥的菩山,前臨潮汐漲落的玉帶河。大嶺村建村迄今,已有873年的歷史,因為出了1個狀元、1個探花、34個進士、53個舉人和100多個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聞名。
大嶺村歷史悠久,各式古石橋跨於河上;古塔立於村西南角;祠堂、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蚝殼牆等在村中皆可見。主要景點有:

 “貞壽之門”石牌坊
  “貞壽之門”石牌坊,是一種紀念性的獨特的建築物。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110多年。位於大嶺村北往龍漖村道路轉角處,座北向南,西靠玉帶河古埠頭,東臨菩山角下的姑婆廟,距顯宗祠約300米。古牌坊為四柱三門三樓石牌坊,由花崗巖石塊構成。占地面積東西長五點八米,南北寬一點八米,高約六米。正中門上石橫匾刻陽文正楷“貞壽之門”四字,左門橫匾刻“同享”,右門刻“百齡”,中間兩柱正面分別刻“貞門帝予千秋表,壽域天為二母留”一聯,背面刻“苦節可貞兩母其頤臻上壽,考思錫類九霄淪孛霈皇仁”一聯。貞壽之門是為文林郎陳達華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潔養大女兒,兩人都活到百歲才壽終,經歷六朝皇帝,當年陳達華居住大嶺西約坊“菩山第一門”旁的一條‘裡’,皇帝下旨後,這條‘裡’就改名為“百歲裡”。
  龍津橋
  龍津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三百多年,是番禺現存最古老石拱橋之一。全橋用紅石(紅色沙礫石)建造,據說是取材於蓮花山古采石場。東西橫跨玉帶河,橋長二十八公尺,橋寬三點二公尺,一墩二孔拱橋。橋面兩側石欄,各豎十六柱十五方。刻有蓮花紋,八寶花紋。“八仙過海”的圖像,“鯉魚躍龍門”等浮雕,刻工古樸生動。橋北側一方雕有番奴像,作雙手捧盤頂在頭上,盤中盛物,單腳跪獻狀,是石雕中較有特色的,殊為罕見。橋中央外側刻陽文草書“龍津”二字,上款“康熙年”三字,現保存良好。
  接龍橋
  接龍橋,始建於清同治年間。一拱二墩,全橋花崗巖白石砌成,東北向橫跨玉帶河。由於年久失修,殘缺嚴重,已於2007年12月按原貌進行修葺,並於今年3月中旬竣工。
  大魁閣塔
  大魁閣塔,即平時村民所講的“文昌閣”。於2002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建於清朝光緒十年,三層閣式磚塔。塔高約二十點六五公尺,平面呈六角形,邊長二點八公尺,雙隅水磨青磚牆體。塔基高零點七公尺,花崗巖白石砌成。底層門上鑲花崗巖白石額,刻“作鎮菩山”四個陰文正楷大字。第二層開豎長方形石框窗,鑲石額“司令司忠”四字。第三層開六角形石框窗,鑲石額刻“日月齊光”四字。瓦頂前檐十三行,向上減縮成六角攢尖瓦頂,卷翹脊。塔剎豎綠色琉璃寶葫蘆。塔內各層均鋪設木質樓板,有木梯盤旋可上。大魁閣塔因年久失修,殘缺嚴重。鎮修葺辦公室已於今年3月對大魁閣塔按原貌進行修葺,現已基本完工。
      沙井氣
  沙井氣位於大嶺村中約穎源裡內,用花崗巖白麻石砌成,井深三點三公尺,水深約二點五公尺,井水源源不斷,取之不盡,水質清澈,。因出水快如出氣,故名“沙井氣”。
   荷花池
  位於大嶺村內顯宗祠旁以及文昌閣旁的兩個魚塘已於今年3月份改造成荷花池。現顯宗祠旁的荷花池四周已砌石堤,並准備安裝欄桿及建造“觀荷亭”。
  顯宗祠
  顯宗祠,又名凝德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近五百年歷史,在清朝乾隆辛酉年(一七四一年)重修。顯宗祠位於大魁閣塔和龍津橋北側,前臨玉帶河,座東向西。顯宗祠為三楹三進結構,即三進兩天井結構,建築寬敞裝飾富麗。頭門四層蓮花斗拱,硬山脊,飾以灰雕,山牆有磚雕。梁柱以木雕裝飾,各時代古人像、圖案、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正門左右石鼓墩,墩邊有西洋兒童像,是番禺古建築所罕見的。顯宗祠前座寬三十三點七公尺,深二十八點八公尺。中後座寬一十六點七公尺,深三十八點八公尺,共占地一千六百三十二平方公尺。檐枋上共有一排二十一組如意拱承托飛檐,兩端的栌斗雕成金獅,其它十九方栌都雕成各式夔龍、卷草等圖案。梁枋都雕有高浮雕歷史人物故事、卷草龍、鳌魚等圖案。頭門的木雕精湛生動,富有嶺南地方特色,組成了一組富麗堂皇的木雕藝術品。



文昌塔
  兩塘公祠
  兩塘公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一四O三年)。該祠占地一千六百八十六平方米,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為深三進,硬山頂。外牆用蚝殼砌築而成,山脊以灰塑為裝飾,龍飛鳳舞,栩栩如生。梁枋以木雕裝飾,前座有磚雕、石雕為裝飾。兩塘公祠在清朝光緒年間曾重修一次,所以頭門是花崗巖白石和青磚砌建,保留著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兩塘公祠另一特色是:它以密密麻麻的蚝殼整整齊齊地壘就,牆身高九公尺,牆體厚厚,至少有蚝殼10噸以上。兩塘公祠門前有一棵同期種植的菩提樹,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樹高超過15米,直徑有1米,樹蔭約60平方米,成為現在番禺境內歷史最長久,樹形最大的菩提樹。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即柳源堂,始建於宋代,現在的陳氏大宗祠是在二OO一年按原貌重建的。柳源堂位於大嶺村中約,占地面積三百平方公尺,門口廣場七百平方公尺。廣場東側立有五對旗桿夾石,台高一點二四公尺,長一點四四公尺。夾石高一點六公尺,寬零點四四公尺,厚零點一四公尺。一行共五個石台,前三對旗桿夾石都是花崗巖白石砌成,第四、五對夾石由紅砂石建成。
  陳永思堂
  永思堂,又名“花園”,於清朝道光丁未年(1847)始建。永思堂東西寬八十四點七公尺,南北深三十六點一公尺,占地面積約三千多平方公尺。永思堂的中座是仿南陽府二堂格式,神廳居中,在上之下是天井,左右兩廊,每邊一廳一房。西側為廚房,廚房內有“三眼井”。東側為花園,占地較廣,花園中為池塘,池中有小拱橋。池塘傍建船形大廳“愛蓮軒”,“愛蓮軒”和“文魁”二匾在軒中。據說當年園中很多名貴花草樹木,故村民稱之為“花園”。
  菩山第一泉
  菩山第一泉,位於大嶺村菩山以東北方山腳下,是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清冽。清朝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辛卯科進士陳維湘在山泉旁巖石斜坡上題字刻石,中間刻有“菩山第一泉”五個隸書大字,此泉因此得名。最近村民藏入水管,從山腳引水至田邊,泉水清澈,源源不斷。
        玉帶河
  玉帶河,全長約九百米,環繞菩山東南面,與裡巷的小埠頭相連,形成典型的嶺南水鄉格局。正是:菩山環座後,玉帶繞門前。
  五板白石街
  五板白石街建於清朝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年)。上街五板白石砌成,全長400余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