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年畫
據《隆回縣志》載,灘頭木版年畫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據民間口傳歷史資料,灘頭最初的木版年畫作坊是明末清初時綽號"王猴子"的王東元所辦,曾印制過《秦叔寶》、《尉遲恭》等十余種年畫。清嘉慶年間,灘頭年畫被稱為"五色紙",列入貢品送往宮廷,堪稱灘頭年畫的前身。清道光年間,灘頭和順昌老板胡奇甫繪制了《桃園三結義》、《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十幾種戲文故事新品種。同治年間,灘頭木版年畫已行銷全國。
民國初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小鎮有生產作坊100多家,工人2000余人,年產高達3000多萬份,當時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順昌、松榮祥、鐘良美、寶悅來、天順昌、義生和等。當年的老街上,幾乎所有民居都是年畫和土紙加工的老作坊。
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灘頭年畫被作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產出售,年畫生產近乎停頓。與此同時,一批農民美術作者脫穎而出,當時為了配合形勢需要,僅僅是在牆上畫些宣傳畫,如:"豬比象大"、"玉米長得沖雲霄"等。1958年,灘頭年畫重新獲得批准生產,當年銷量達20多萬張。1963年,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到灘頭學習考察,利用傳統技術加上現代內容,創作了《工農聯盟》、《擁軍優屬》等新畫稿刻印出版。"文革"中,灘頭年畫列為"四舊",大量印版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傳。 1979年,應貴州商業部門要求,灘頭年畫恢復生產。1982年,年畫作坊增加到12家,產銷量達140多萬張。1985年,邵陽市成立了"灘頭年畫研究會",以隆回縣文化館為主對灘頭年畫進行挖掘、整理,並恢復刻印了失傳的"托全"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花園贈珠》等印版。1994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2003年,在中國首屆文物仿制品暨民間工藝品大展中,灘頭木版年畫獲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
1、傳說一
關於灘頭年畫是從何而來,灘頭民間有很多傳說。相傳,明末長沙有個叫王東元的秀才,綽號"王猴子",聰明過人且有繪畫才能。清兵入關,為逃兵荒,夫妻倆來到灘頭投親。為謀生計,"王猴子"夫婦利用這裡出產竹紙、顏料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開辦了年畫作坊,創作印制出《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麒麟送子》、《龍鳳呈祥》、《老鼠娶親》等數十種年畫產品,由販運土紙、色紙的商販推銷到外地,灘頭年畫因此名聲大振。
傳說總習慣將歷史功勳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實際上,在灘頭這樣一個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鎮的地方,年畫為什麼會在此扎根?這裡還有一個集體創作的傳說版本。
2、傳說二
邵陽古稱寶慶,明清以來,雕版印刷業十分興旺。印刷的東西太多了,於是一些本來是搞印刷的技術工人也往往被臨時派為產品推銷員。他們走南闖北,穿街過村,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彩印的畫紙,新年時節貼在門上、壁上,增加喜慶氣氛,這種畫紙就叫"年畫"。年畫有人物,有故事,造型和色調都十分生動艷麗。憑著自身職業的敏感,他們認定這是一宗大可賺錢的營生,便把外地年畫的稿本和刻版套印的技術一件一件地學了回來。不知從哪一天開始,這種行當不聲不響地向著寶慶城50多公裡外的一個山區小鎮灘頭方向轉移了,而且扎扎實實地安了家,落了戶。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無論是門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老鼠娶親》、《秦叔寶和尉遲恭》、《和氣致祥》,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灘頭木版年畫制作工序獨特,特別是粉紙的使用獨具特色:在年畫印制之前,先在當地加工的土紙表面刷一層白粉(取自本地峽山口、沙坪一帶的白膠泥),刷過白粉後的土紙在上色後色彩鮮明飽和,又顯穩重。年畫版采用當地的梨木刻制,印制采用木版套色和手繪結合的方法,人物面部常常是手繪,即"開臉",面頰及嘴唇以紅色渲染描繪,胡須以寬筆勾畫,這種技法以神像畫最為典型。尉遲敬德為典型的灘頭門神形象,人物著戲曲舞台裝束,形象威猛又有趣,身邊常有麒麟狀元郎之類相隨,這一童子形象頗似利市仙宮,雙手執"四季興隆"。這種門神不僅護佑平安,還有恭喜發財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