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法輪寺
日期:2016/12/15 15:18:5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法輪寺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原系元臣濟拉瑪之後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廟。該寺為清代較著名的十大黃教寺廟之一。在療代寺廟靈隆寺廢墟上,修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嘉慶八年(1803年),前後經歷了五十八年之久,才建成一座大型廟宇建築群,該建築群由法輪寺、普昭寺、大佛寺和白塔寺四部分組成。其中法輪寺居於中軸線上,東有普昭寺,西有白塔寺,後有大佛寺八楹藏經樓,整個建築群氣勢宏大,風格獨特。
法輪寺是該建築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寺院,在建築藝術上集伽藍制和格魯派風格於一身,主體建築外廊均為花崗巖石柱,門窗眉對砌鑲嵌著花崗巖石拱,並雕有海水江涯和梵文圖案。在建築格局上,該寺以天王殿、旃檀殿、大經都綱殿為中軸,左右順序排列,依次為鐘鼓樓、前東西配殿、後東西配殿。大經都綱殿屋頂為三層歇山頂,這在國內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主建築副階的廊柱均為石質材料,與木質材料巧妙結合,其結構嚴謹而合理,堪稱一絕,另外,頂樓圍板上繪有108幅熱工派壁畫,栩栩如生,造型優美,令人歎為觀止。
法輪寺在清中晚期達到鼎盛,有喇嘛人數五百之眾,僧房數百間,廟田三萬余畝。
法輪寺不僅在建築藝術上有著重要的研究保護價值,而且在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歷史,尤其是研究蒙古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和社會人文等也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法輪寺自清朝以來在內蒙古、療寧、河北乃至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都久負盛名,有著深遠的影響。
法輪寺內有來自印度的捨利十多粒,珍藏佛經34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