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北京通教寺

北京通教寺

日期:2016/12/15 15:16:1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北京東直門內的一條小街深巷中,有一座北京市著名尼眾寺廟,它就是通教寺。1983年,通教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成為北京市尼眾學修及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通教寺山門外是一片蒼松翠柏、奇花異草的公園,使寺院的環境更顯幽靜。進山門後,即可看見修葺一新的大雄寶殿。


殿中的蓮花座上供奉著阿彌陀佛,法相莊嚴,雕塑精美。大殿兩側是整齊的僧房,左前方為五觀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內還立有1942年重修時立的兩道石碑。果樹、花木,把整座寺廟點綴得格外雅致、清淨。
通教寺的創建年代已無史籍可考。相傳創建於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度殿宇幾楹、僧房數間的小廟。到清朝末年,這座小廟已十分殘破,佛像損壞,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師住寺修行。


1942年,從福建來的開慧和勝雨兩位尼姑駐賜通教寺,著手重建殿堂,安單接眾。她們歷經艱苦,募資修建了大雄寶殿、五觀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築,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通教寺為培養僧才,還創辦了八敬學苑,並呈文備案,懸掛鐘板,使它成為北京市第一座尼眾叢林。原在八敬學宛畢業了30多人,他們遵守戒律,誦經念佛,行住坐臥極有威儀,從而使這座名不見經傳的佛寺聞名佛教界。


根據通教寺石碑記載,當時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為宗,學教習規為助”。它的共住規約是:“堅持不論台、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淨土法門為准。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專一念佛,亦攝三學,除打念佛七外,概不應酬經忏佛事;無論年紀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單。”正由於它規章嚴明,歸者甚眾,常住尼眾達50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眾活動場所。全寺尼眾以持戒念佛、學教習規稱譽海內外。她們還發揚“農禅並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優良傳統,先成立縫紉小組,後發展為服裝加工廠,制做僧衣,同時為社會服務,“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經書被毀,尼眾流散,寺門關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恢復開放。北京市佛教協會重修了通教寺,流離失所的尼眾也相繼歸來,l0多名年輕尼眾經過學習,也留寺修行,為靜寂的寺廟增添了活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