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裡景點概覽
日期:2016/12/15 0:10:5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文峰塔:又稱字庫塔,建於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紙爐,為上裡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燒字紙之用。
捨利塔,相傳是隋文帝楊堅為感謝尼姑智仙對自已的撫養之恩,诏令全國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捨利子。
節孝牌坊:建於清道光十九年。清廷為褒揚韓家姑媳二人守節,敕建旌表節孝牌坊。位於古鎮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坊上橫額镌刻“雙節孝”三字,脊頂下正中精調“聖旨”二字。 該坊結構為四柱三間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繪,采用當地優質石英紅砂巖石建造。通高11.25米,進深3米,基座寬7.8米,出檐1.1米。坊上圖飾花紋、歷史故事、戲曲坊面、匾額對聯等,自然古樸, 镌工精細,造型靈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飛禽走獸揚威於坊上,一組組戲劇場景展現在畫壁之間。石坊建成後施石青、石綠、石紅、金箔等彩繪。坊前30米處左右豎立12米高六稜四方雙斗石桅桿一對,更顯得氣勢雄偉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於清嘉慶六年,記載了陳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歷史,被譽為是漢族第一大家庭,因兩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譜石坊。
位於古鎮東陳家山犀牛望月處的“九世同居”和“陳氏節孝”石牌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陳氏家族自五代遷居上裡,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當代被譽為是全國漢族最大一個家庭,曾兩次受到朝廷嘉獎而立家譜石坊。另一座因陳氏家族中一婦女守節,奉旨而建貞節坊。兩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處立八輪雙斗雕花石桅桿一 對。
紅軍石刻: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經雅安在甲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上裡古鎮境內尚存有紅軍石刻標語七十余幅,絕大部分集中在古場鎮內,是雅安市境內尚存紅軍石刻標語最多的一個鄉鎮,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5年6月—1936年2月26日,紅一方面軍經雅安在夾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四方面軍因受錯誤路線影響而南下。紅軍在上裡境內駐扎期間,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成立名為 “認真、德誠、紫光、崇安”等四個代號的政治部,並刻下七十多幅標語,如: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共產黨是窮人的政黨、赤化全川、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北上抗日的主力軍等。
紅軍離開後,當地群眾用石灰和泥土將其石刻標語覆蓋保護起來,解放後又將其覆蓋物去掉,使這批珍貴的革命文物又恢復原貌,成為今天對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物教材,雅安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雅安市人民政府於1985年7月將紅軍石刻標語批准公布為雅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雅安市被命名為革命老區。如今,當年紅軍長征時留下的石刻標語仍保存完好,現已將散存的部份石刻標語集中在白馬泉院內,擬修建紅軍石刻陳列室,便於進行展示和宣傳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韓家大院:上裡古鎮保存完好的韓家建築群有兩處,一位於四家村,一位於古鎮內。大院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院內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
韓家大院雕刻韓家大院位於上裡鎮四家村,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前。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築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築群,接近地表處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
此種形式的建築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裝飾上:以門窗、桌台、牆壁隔板、欄板、檐枋、裙板、檐簾等,以變化無窮的民間雕刻藝術展現了淳樸的造型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匠人們豐富想象力以及獨特造型手法,創作了千余幅精品,裝飾在建築物各個表面和室內陳設家具上。所有雕刻藝術品給人留下了民間裝飾美的享受。該大院已於1985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橋:二仙橋位於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後均被洪水沖毀,第三次再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該橋為高卷拱單孔石橋,橋面兩側有石欄,正中雕刻龍頭、龍尾,橋頭堅一寶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橋三個大字,塔壁陰刻文字,記述了曾先後三次建橋過程,此橋與周圍山巒、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站立於橋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滿著詩情畫意,橋南田野間聳立著數十座饅頭小山包,人稱“十八羅漢拜觀音”;橋北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觀嘗到天台山脈由由山脊構成的巨型臥佛。
二仙橋始建於清乾年間,二仙橋得名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准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攔住踩橋人……眾人干,二乞丐躍入水中,及刻顯出兩個“石包”,眾人大悟,認定此二人並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於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二仙橋”由來:位於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的二仙橋,是單孔石拱橋,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橋與周圍山巒、河 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該橋面兩側有石欄,正中雕刻龍頭、龍尾,橋頭堅一寶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橋三個大字,塔壁陰刻文字,記述了曾先後三次建橋過程。關於三次建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清乾隆初,為方便兩岸居民生活交通,擬在隴西河上修建拱橋。前兩次均在建成之即遭洪災而沖毀。後經高人指點,得知是河內居住龍族肆意游走造成洪災,沖毀橋梁。於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並在橋身兩側分別刻龍頭、龍尾,取“鎮龍”之意,示將龍壓在橋下,避免洪災發生。說來神奇,第三次建成後歷經一個半世紀,都未發生洪水毀橋的災害。
至於“二仙橋”名的來歷,民間相傳當第三次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准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上攔住踩橋人……眾人干涉,乞丐躍入水中,及刻顯出兩個石包,眾人大悟,認定此乃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於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白馬泉:
白馬泉所在地,歷史上的佛教聖地,該泉原名“龍淵”,僅是一灘水。相傳唐僧西去取經分南、北兩路,南路曾經過白馬泉。唐僧進廟膜拜,白龍馬等候於寺外,因口渴飲用泉水。此泉水與東海相連,見龍馬便漲潮朝拜。當地僧人見狀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離開後,立即圍泉水建池,原為解決生活用水,後住持高僧得菩薩點化,得知得知原委,將“龍淵”奉為聖泉,並改名“白馬泉”。現白馬寺內香爐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經為主題的浮雕裝飾。
眾所周知,白馬泉於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川西南連續三年大旱,附近州縣官民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漲潮,隨之風雲交加,天降甘露,禾苗反青,皺章上述,封泉池為“淵澤侯”。傳聞當時觀音菩薩路徑此地,見當地百姓遭受旱災,大發慈悲,傾淨瓶之水降甘露三日,解除旱情。當時有一滴甘露灑落於白馬泉側,形成一泉,泉水清澈甘甜,長年不竭。後人為得知菩薩救助,於唐代永樂年間依托此泉靠山修建觀音殿,並將山巖雕刻觀音像供奉,將泉命名為“觀音泉”以表謝意。現在的白馬寺觀音大殿內所供“十八羅漢拜觀音”的摩巖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內那口泉就是“觀音泉”,這也是中國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內有泉的建築。
白馬泉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為“淵澤侯”。該泉是全國獨具特色的十大恆溫間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聽見馬蹄的聲音而得名。
白馬寺始建於唐代末年,位於龍頭山麓的南絲綢古道旁,與天台山一脈相連。寺內現存的巨石石雕觀音、唐代鑿挖的古聖井尤為罕見,寺內還存有明代的鐘亭、照壁、石雕獸、佛道兩家的石刻香爐等。
龍淵
噴珠泉終年不枯,泉池隨時都可見串串珍珠般的氣泡從池底噴出。池邊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黃雲鹄題寫的“噴珠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