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案一黛螺頂“小朝台”
黛螺頂位於一座小山峰的頂端,隔著清水河與台懷鎮遙遙相望,從遠處看,這座山峰形如一只大螺蛳,又因松柏遍山,滿目青翠,故名黛螺頂。從前最虔誠的拜佛者來到五台山,要到五座台頂分別拜渴東台望海寺的聰明文殊、北台靈應寺的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西台法雷寺的獅子吼文殊,以及南台普濟寺的智慧文殊,才算功德圓滿,此為“大朝台”。當年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再加上五台山氣候多變,很多人無法完成大朝台,留下終生遺憾。據說乾隆皇帝來了多次也沒能如願,於是便召見黛螺頂的住持青雲和尚,要他想出不登五台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辦法。廟中的小沙彌妙慧建議:在黛螺頂興建五方文殊殿,把五座台頂的文殊集中到台懷鎮地勢最高的寺院,來黛螺頂就等同於朝拜了五台。皇帝就是霸道,為了皇帝方便朝拜,文殊菩薩也不得不搬家,從此以後,到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就成了“大朝台”的替代品,被叫做“小朝台”,黛螺頂的香火也更旺了。
雖然小朝台免去了跋山涉水之苦,爬台階的滋味卻也不那麼好受。從山腳到山頂有一條高達1080級台階的“大智路”,曲曲折折盤於山間。走大智路的過程漫長而乏味,只是機械地重復著爬台階的動作。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步一叩、等身長頭的,有三步並作兩步、如履平地的,有手柱拐杖、蹒跚而行的,有手捧高香、念念有詞的……唯一的不和諧音就是那些身披袈裟攔路要錢的,一個個口中喃喃念著:給點路費回西藏吧。想起大智路下方台階上用紅油漆寫著“假出家人騙錢,警惕”的字樣,對伸過來的手置之不理,他們倒也不羞不惱,只是執著地向下一個游客又伸出了手 ,說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台詞,在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道場,這樣的手法未免太沒有技術含量了。
氣喘吁吁地爬到山頂,寺門前的平台正是觀景的絕佳之處。俯瞰台懷鎮,搖拜五台頂,五台山風光盡收眼底,但見殿宇鱗次栉比,白塔高雅聖潔,黃瓦金光耀眼,紅牆層層疊疊,近林蒼翠,遠山含黛,藍天高遠,白雲悠悠,一派佛國天界風光。面對這樣的美景,登台階之苦早已被拋於腦後,但覺氣定神閒,心曠神怡。五方文殊殿前的香火非常旺盛,看來大家都喜歡走捷徑,不用費太大力氣又相當於走遍五個台頂,何樂而不為?寺內古松如蓋,為看起來不夠古舊的殿堂和塑像帶來一抹歷史的滄桑。
交通:從楊林廣場到黛螺頂山腳下有兩條路,一條先向北行,走金界山莊的大橋渡過清水河,自攤販群中穿過,即見到三股小道,自左自右分別為馬道、索道和土路,沿土路向南100米即到達大智路起點;另一條路從五台山賓館對面稍偏南的巷子裡直行過小橋,至下善財洞向北,沿寺院紅牆右轉即到達大智路。
登山:登大智路台階,約需20-40分鐘,只要身體條件允許,為了表示心誠,大多數人會選擇步行上山;索道單程用時9.5分鐘,上行約35元,下行約30元,含1元保險。
游覽時間:三十分鐘。
手記:
1、 清晨上黛螺頂,晨霧飄蕩在山間,台懷鎮處處炊煙袅袅,看著第一縷陽光溫柔地撫摸對面菩薩頂的紅牆黃瓦,感覺格外溫馨。
2、 大智路中途有上善財洞,傳說清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時曾在此寫下《歸山詞》一首,現在這首詩還保存在該寺山門過道的山牆上,語句通俗淺白,個人認為從氣度到語言都不像做過皇帝的人的手筆,應為偽托之作。
3、 黛螺頂山腳下的攤商市場商品服務比較齊全,從小吃、早點到五台特產、香燭等都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