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周末游錦溪

周末游錦溪

日期:2016/12/15 0:03:1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錦溪歷來有“金波玉浪”之稱。史書記載在南宋建都臨安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病殁水葬於此,錦溪便改名陳墓,長達880年。1993年,恢復錦溪古名。古鎮原有一溪,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是錦溪的寫照,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歷史 :若隱若現的陳妃水冢,風鈴悅耳的文昌古閣,蛟龍臥波的十眼長橋,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的傳說。

周末我們下了班,驅車前往錦溪。根據大致的方位:位於周莊東北方向8公裡。從平望出發,我們沿著S227,過運河大橋,轉蘇同黎公路,換周同公裡……輕車熟路40幾分鐘,就到周莊。到了周莊再拐上錦周路,再開10分鐘,就到了錦溪鎮上。



到錦溪時,天已經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直奔酒店,安頓好住處後,就到古鎮尋吃的地方了。江南的古鎮,大凡有點名聲的,在古鎮裡找個吃飯的地方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何況,現在才6點多。

沒想到,當我們沿著老街的煙雨長廊往小鎮深處走時,竟然看不到幾家飯店。剛入夜的小鎮已經安靜了下來,除了我們三個剛剛闖進來的,看不到其他游客。倒是不時聽到依依呀呀的絲竹聲,若隱若現。好容易找到一家臨河的小飯館,店裡三五個人圍成一桌,原來是店老板的家裡人。我們坐定後,拿了菜單開始點菜,誰料點了5個菜就有3個沒原料。店家解釋說:鎮上平時游客很少不怎麼儲備菜,加上菜場很早就打烊,晚上也買不到菜。我們索性就點了店家自己吃的幾個家常菜:醬炒螺絲、油面筋塞肉、熟牛肉、紅燒昂刺魚、筍干雞煲。菜雖簡單,口味卻還地道,也許是都餓了的緣故,我們吃得很香。
吃完飯,雨還在下著,加上小鎮上的燈很少——除了煙雨長廊上的紅燈籠外,就是居民家裡照出的燈光,我們就回酒店休息了。

按照我的經驗,拍攝古鎮最好的時光就是入夜游客散去後,還有就是清晨日出前。第二天5:30我們就起床去拍小鎮的早晨。一進鎮子,從五保湖上吹來的風清冷冷的,幾個船工正在檢修漁船,還有幾個老人在晨練……我們的到來讓他們有些意外。一個老爺子問我:你們從哪裡來的啊,怎麼這麼早啊?我笑笑說,我是吳江過來了,很近。他點點頭,若有所思:吳江,蠻近的歪。

可惜,我到吳江也就這兩年的時間,雖然能勉強聽懂一點吳侬軟語,但是卻說不了幾句。不然,我真想用方言和老爺子多侃幾句。
早上8點剛過,小鎮入口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原來是從上海過來的一個旅游團。在錦溪的這個周末,小鎮的訪客不算多,好多都是去了周莊順道過來看看的——周莊游客實在太多,想坐個小船,聽聽船歌都很難。

活動期間,在和錦溪宣傳部王委員聊天的過程中,王委員講,錦溪的開發思路是用“減法”而不是“加法”:逐步拆除一些不屬於古鎮風貌的新建築,不改變古鎮的現有格局。由於錦溪有五保湖等自有湖泊,新的開發將會圍繞五保湖進行,而且定位為高端商務休閒。這樣五保湖的高端和錦溪古鎮的古樸相輔相成、相映成輝。

錦溪,一個位於澱山湖、五保湖等密集水網中的小鎮。盡管,她和其他江南小鎮一樣:都是古宅、老街、不知年頭的古石橋和水埠頭,還有那蜿蜒曲折的煙雨長廊和美人靠;盡管,她沒有出過什麼名人(周莊的沈萬三、南浔的張靜江、烏鎮的矛盾、甪直的葉聖陶、黎裡的柳亞子……),也沒有宏大的園林建築(同裡的退思園、南浔的小蓮莊),但是,在江南日漸的喧囂聲中,錦溪用樸素而真實的水鄉風貌固守著那份寧靜,如一朵睡蓮,獨守一隅,獨自綻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