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古鎮在解放前很繁華,有洋行、商戶、茶館、酒店……等等,而這一切均由一名叫魏輔唐的傳奇人物所賜。
因為有了魏輔唐,當年的青木川才成為三省交界的經濟貿易重地;他也借用這塊寶地,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褒貶難定,頗有爭議的傳奇人物。可以說青木川成就了魏氏,魏氏造就了青木川。
民國時期,政亂匪患,官府鞭長莫及,魏輔堂便“亂世出枭雄”。他出身貧寒,讀書不多,十六歲加入紅幫,二十二歲殺死舵爺,從此一統青木川,從1924年開始到1949年這二十五年苦心經營,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朝。
種植罂粟:
魏輔唐的生財之道是種植罂粟,他利用了這裡“三不管”的特殊環境,大量種植鴉片,一時,山上山下罂粟燦爛。但他自己從不吸食,也不許部下吸食。鴉片外運是武裝押運,沿途大小地方勢力和官員自有紅包奉送,而且禮金和禮帖由不同的人來送,確保禮物送到該送的人手中。所以,青木川鴉片外運和槍支、生活用品的購入渠道安全通暢。
槍支和女人是魏氏的最愛。賣煙得錢作甚?招兵買馬娶女人!當年魏輔唐是漢中地區最大的地主武裝,千把頭人,幾百條槍。女人嘛他也娶了六個,五姨太瞿氏前些年亡故,留下了幾個後人,都已泯於眾人。
三輔一唐:
魏輔唐一生最為驕傲的是“三輔一唐”(輔仁中學、輔仁實業社、輔仁劇社、唐世盛)。一個地主,就算也是一個土匪,短短的二十年經營能有如此成果,不能不讓人佩服!平遙的王家幾代官僚也不過爾爾。無需彈指,五十余年過去了,老宅依舊!只是換了主人……輔仁中學在原址上重建了,很漂亮,成為鎮上最豪華的建築。古樹參天的校園裡現存兩棟民國時期的樓房,中西合璧,柱子上的浮雕是巴洛克式的——據說當年的工匠全是魏輔堂從上海請來的。魏輔唐也就是在這裡,在他一手建成的學校被人民政府正法的。新建的校門背後題有校訓:適者生存!——更象是在嘲笑它的前任締造者。
重視文化:
魏輔唐只受過六年的私塾教育,卻不同於傳統的草莽英雄。“他不是土匪,從來沒有搶過人!”青木川人憤憤的說。他重視文化,辦中學,辦劇社,送鄉裡貧困孩子出去念書。青木川民風純樸,很大一部分與魏輔唐有關。他修建了四處圍堰,治理了水患;建造了魏氏宅院及方便生意往來的唐世盛;統一規劃了古鎮布局;創建了惠及三邊的輔仁中學,開設西洋畫、洋文,創辦了劇社。其一視同仁的商業政策使青木川一度成了邊陲“商業天堂”。
帶進山外文明:
他雖未走出深山,卻尊師重教,帶進了山外文明。他在這窮鄉僻壤的小鎮倡導“義務教育”,不收學費!很多外地學生慕名而來,學校一視同仁,輔仁中學的優秀畢業生他出資送往西安、成都等地高等學府繼續深造,80多歲的老人徐仲德當年便是其中之一。“知恩圖報啊”,這位川大歷史系畢業後作了土匪參謀長的老人不止一次地重復這句話!
多年前山外對魏輔堂都是貶多褒少,他或許驕橫跋扈,或許爾虞我詐,但徐老先生有著獨到的切身感受,詳解魏輔堂為“四不像”:“是壞人,卻做好事;是好人,亦做壞事;非普渡眾生,卻廣為施捨;非綠林好漢,不打家劫捨。” 老人用“才能亢宗,功能補過,武以衛鄉,文以輔仁”,“三邊衣冠推麾下,一生功過作奇人”對其一生進行概括,此語堪稱精辟。
就是這樣一個人,資助了像徐仲德一樣的一大批學子完成中學、大學學業,使他們決然地回到家鄉,知恩圖報。徐仲德回來後任魏輔堂“寧西人民自衛總隊”少校參謀主任,並參加輔仁中學的執教、管理。魏氏在管理與選用人才方面,實在讓人刮目。
從徐老先生的話中可以發現:魏輔堂雖一介草莽,但非等閒之輩,他利用青木川特定的地理環境,鑽國民政府“鞭長不及”的空子,自成一統,精心構建了自己的青木王國。唐世盛門楣中間的詩刻准確地反映了魏輔堂當時的政治態度:山外青山樓外樓,行人往復任勾留;那管中日戰爭事,閒居樂土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