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歙縣雄村鎮從政治的高度、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廣度來理解古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堅持修繕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古橋古亭古碼頭與徽文化相結合;古祠堂與古徽州民俗民風相結合;名人故居修繕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單體徽州古建築與空間形態類保護相結合。扎實做好古建築保護,讓珍貴的徽州古建築重放光彩,復活徽州古建靈魂之美。
“雄村上社”歷史悠久,是清朝年間村民搭台演戲、祈求五谷豐登、保土安民的場所。2013年,投入資金40萬元對古戲台“雄村上社”進行修繕、提升及利用,用於開展體育、舞蹈、書畫、民俗等一系列公益性活動,成為農民展現自我的一個文化大舞台。
鮑莊村莊源自然村村口的古橋——鎮龍橋,橋上有一古亭,當地人俗稱“橋亭”。建於明代嘉靖16年,同年,投入10萬元對其外觀進行了修繕。這座“橋亭”當初用於抵御外來侵擾,保衛村民安全;和平年代裡,“橋亭”主要供人小憩、避雨等。鎮龍橋還是古時村人聚合惜別之處,如今成為村口一道亮麗的景觀。
王茂蔭故居位於該鎮朱村村義成自然村,作為名人故居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損毀較為嚴重。2014年該鎮積極對上爭取資金近200萬元,采取置換的辦法,對王茂蔭故居周邊民房的產權進行購置。今年5月,投入資金70余萬元,對王茂蔭故居現存較好的“天官第”和“敦仁堂”進行保護修繕,主要更換損壞的梁柱、門窗,翻修屋頂等。下一步,將通過招商引資打造中國錢幣博物館,進一步做好王茂蔭故居的開發利用。王茂蔭故居建於清代中葉,主屋三檻,廳名"敦仁堂",匾額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手書;右側住房三間樓屋,大門置於左廊,中廳後有倒廳,前後都有天井院;隔扇、門窗改裝成京派風格,花格較大而嵌以有色玻璃;中廳樓板下貼裝萬字紋竹編花席。
今年雄村村以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項目為契機,對位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世一品坊後面的“五鳳樓(曹氏宗祠)”進行修繕一新,並在緊鄰曹氏宗祠處新建“鄉賢館”。以激勵後人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雄村曹氏文化,鼓舞曹氏家族子孫崇德尚賢,建設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鄉風文明的書香雄村的信心和決心;充分發揮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的功用,使之成為美麗書香雄村的宣傳窗口。
為更好地保護好國寶——“竹山書院”,打造雄村景區品牌,提升旅游影響力。今年10月中旬,“竹山書院”周邊環境整治項目啟動,該項目主要包括:觀景台建設、三線整治下地、消防水池建設和安裝監控設備等內容,共投資160萬元,工期三個月,預計年底即可完工。竹山書院建成於清乾隆20年(公元1756年),總建築面積1130平方米,與桂花廳(清曠軒)、文昌閣、桃花壩一起構成了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典園林。書院主體建築歷經200多年風雨,仍較好地保存至今。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