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今朝花正艷

古鎮今朝花正艷

日期:2016/12/16 18:28:15      編輯:古代建築
 
——從兩個縮影看佛堂文化建設之力量

驅車從城區沿著剛剛拓寬改造一新的稠佛路一路馳騁,不用一刻鐘,古鎮佛堂就矗立眼前。景觀別致的鳳凰名城、聳立氣派的陽光公寓、曲徑通幽的道院山公園,還有連片綿延的工業園區……要是一個外地人,一定是以為來到了一個繁華的江南城市。就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甚至是佛堂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感覺。

每次踏上佛堂這片古老而熟悉的土地,總有陌生的驚喜。唯一不變的,是古鎮千年積澱的深厚文化內涵的代代薪火相傳,而這種古鎮古韻古風中又悄然多了一些一脈相承的時代新風尚,文化的驚人力量如活水之源,蓄積後而迸發,給了佛堂打造“產業新城、文化名鎮、人居花園”一個深厚底蘊。

在佛堂一年一度的古鎮傳統文化盛會——“十月十”物資文化交流會升格為民俗文化節,且將於11月6日開幕之際,記者走進佛堂,隨意撷取特色獨具的幾個文化縮影,為2008年佛堂的古鎮新曲作一次速描。

縮影一:鄉村“種文化”種到鎮裡來

在佛堂鎮文化站站長陳更榮的手上,有一份將於6日晚上演出的節目單——佛堂民俗文化節三大晚會之一的“佛堂藝韻”文藝晚會的榜單上,赫然有倍磊四村、後陽村、毛陳村等鄉村文藝宣傳隊選送的舞蹈等節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從過去城市“送文化”下鄉到今日鄉村“種文化”進城,幾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談起佛堂與其他鎮街的最大不同,曾經在其他鎮街工作多年的陳更榮,一言以蔽之:“佛堂最大的亮點就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佛堂這方水土多才多藝的文化人才。佛堂的‘種文化’有著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

誠然,如今的佛堂,文化基礎設施可謂村村普及,村民自發開展的健身文藝活動更是遍地開花,使得古老的佛堂大地處處充滿了新風尚。

就說倍磊四村的文藝宣傳隊,全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婦女組成。在全市掀起的新農村建設和“鄉風文明村”創建熱潮中,村民提出自發組建一支文藝宣傳隊,排練一台戲,把鄉風文明送到各村去。通過近一年的苦心排練,一台集舞蹈、歌曲、相聲等19個節目於一身的大戲神奇地開演了。有板有眼的演出絲毫也不比城裡的專業文藝團隊遜色,而鄉土味十足的演出更是受到了十裡八鄰村民的歡迎,被當地村民譽為“新時代的烏蘭牧騎”。

縮影二:王蒲潭村老年協會裡的新鮮事

王蒲潭是佛堂鎮區所在地的一個鎮中村,鎮區的28個文保點有許多都坐落在這裡,古鎮文化的人文內涵在這裡體現得特別生動。

每天上午吃過早飯後,王蒲潭的老人們又一個一個地聚攏到了村裡的老年協會。看報紙的、看電視的、下棋的、玩牌的、打麻將的、談古論今的……一桌一桌都是其樂融融,熱鬧的“老人節”又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開場了。

昨天上午,86歲的王松春老人腳步剛邁進老年協會的門,79歲的王維尚老人就笑嘻嘻地打上了招呼:“哦,讀幼兒園中班的小侬來了!”

別看王松春已是86的高齡了,可腦子還靈光的很,馬上接上了一句:“是啊,明年就轉大班了。”

你一言,我一語,老年協會的老屋被笑聲渲染得滿室生輝。看見記者聽得一愣一愣的,旁邊的老年協會會長王英標急忙止住笑聲,給筆者當起翻譯來:“佛堂以前有句俗話,叫做‘80歲轉小年’,意思是80歲後的老人,從頭活起了。所以大家都戲稱86歲的王松春是6歲的小孩,這不就是讀幼兒園中班的年紀嗎?”

有86歲的老人讀幼兒園的人文精神力量,有誰還會懷疑佛堂古鎮的深厚歷史文化淵源不會薪火相傳,代代光大。

正如佛堂鎮鎮長朱位松在介紹中所特別提及的,佛堂在抓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對文化的建設。作為古鎮28處文保點之一的植槐堂已動工修復,這標志著佛堂人民期待多年的古鎮保護開發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接下來,沿江古碼頭、綜合管網、消防設施等工程將陸續上馬。佛堂將按照市委領導提出的打造古商業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三位一體”的古鎮開發格局,進一步深挖古鎮文化內涵,使古鎮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提升整個佛堂人民的精神層面,最終推動佛堂各項事業的發展。

站在景色秀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的道院山生態公園,佛堂小城市的雄姿可見一斑。展望佛堂在2008年的經濟發展成績,朱位松如數家珍:“今年佛堂工業逆勢上揚,有望實現‘三個突破’:工業產值超百億、稅收超3億元、百姓收入超萬元”。這其中,有誰會懷疑佛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呢?

佛堂今朝花正艷,期待佛堂明日碩果滿枝頭。 記者 陳紅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