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9000年前中原已有一室一廳“豪宅”?

9000年前中原已有一室一廳“豪宅”?

日期:2016/12/15 15:02:02      編輯:古代建築

房址形狀呈橢圓形、不規則形和圓角長方形,面積在3-5平方米。 CFP圖
  位於河南新鄭市區南13公裡的唐戶遺址去年被國家確定為第6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考古人員在該遺址30萬平方米的裴李崗文化層中發掘出土了距今9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人類聚居群,該聚居群不僅是我國第一次較完整出土的大面積史前文明房址,更首度出現了一大一小兩個相連的“雙間式”房址,被戲稱為史前“豪宅”。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戶遺址領隊張松林昨天向早報記者表示,在唐戶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房址達60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三組分布,每組中的房址基本為20座左右,每組間隔50到100米,在每一組房址中心區域,出現的所謂“雙間式”房址,考古人員認為它極有可能屬於族群重要人物的棲息地。雙間式樣的房邊上多出的小間可能用於保管整個族群的重要財產生產工具所用。除“豪宅”外,其余均為單間式,房址形狀呈橢圓形、不規則形和圓角長方形,面積在3-5平方米左右。土穴周圍一圈小圓坑是土屋的木樁基,糊上泥巴干草,就是棲身避雨的房子。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先祖,累了就蜷縮進這樣的小土包裡歇息。從房屋聚居情況和同時發掘出土的石器加工作坊中可發現當時已經有了生產組織的雛形。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類還懂得利用自然地勢建造繞房排水溝,這也可能是中國境內距今年代最早的排水系統。
    
  這個遺址東鄰潩水河,西面石洞寺河,也是中原先祖從森林穴居走向臨水建房的最好見證。考古學上認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開始從山嶺走向平地,選擇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河旁台地居住。張松林同時透露:“正在向文物部門申請讓原本屬於南水北調工程綠化帶部分繞過該遺址,並建立博物館。”
    
  張松林同時對早報記者表示,考古要慎用“最”字,“30萬平方米裴李崗聚落遺址為國內最大”就欠嚴謹,因為考古遺址的發掘通常都不是大面積整體進行。現有數據結論,整個140萬平方米的唐戶遺址中,屬於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址面積大約有30萬平方米,這當中包括了被仰韶文化層疊壓的部分,去年發掘得出的數據還是10多萬平方米,再往前推,整個對唐戶遺址的最早發掘是在1976年,當時推算整個唐戶遺址總面積僅為30萬平方米。
    
  目前,在唐戶遺址已經發現有舊石器時期地點4處,對於這4處的進一步發掘仍在進行中。(記者 程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