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錦綸會館
日期:2016/12/14 12:54: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誰都知道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造酒的祖師爺是杜康,唱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但知道紡織業祖師爺是張骞的人肯定就不多了。在廣州錦綸會館內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其中一方碑刻為雍正九年(1731年)《錦綸祖師碑記》,上面記述的就是清康熙年間,廣州數百家絲織業商家共同出資興建關帝廟,作為絲織行商聚會、議事之地;及至後來絲織業日趨興盛,行商人滿為患,於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在關帝廟左邊興建了錦綸會館,供奉祖師張骞。錦綸行認為,絲織業雖在黃帝之時已經出現,但其技術得以發展成熟卻得益於“鑿空”西域的張骞。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原是廣州絲織行業股東公會,它見證了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的歷程,,是中國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縮影,在廣州商貿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筆。原位於下九路西來新街,現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側。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築,對其進行了整體平移。
廣州曾有四大行業會館。鐘表會館,位於今解放北路一帶,估計建於清末,為鐘表制造業的會館;梨園會館,建於清末民初,館址在今多寶路尾至黃沙大道如意坊附近,為粵劇會館,已經被拆毀;粵劇會館八和會館現僅存留有一塊牌匾和兩扇門於恩寧路;錦綸會館是其中惟一幸存的。錦綸會館始建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築,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築特色,館內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等。
錦綸會館興起的背景是清朝中期以紡織、瓷器及茶葉為主的出口貿易的繁榮。在全盛期,廣州擁有紡織手工業工人三四萬人之多,而廣州紡織業的手工業工人,後來發展成近代的工人階級。在近代抗英活動中,錦綸會館曾組織了近1000人參加了三元裡抗英斗爭。鴉片戰爭後,洋紗、洋布大量湧入,使廣州乃至廣東省手工棉紡織業遭到致命打擊。
推薦閱讀:
東莞黃氏宗祠
白山現奇怪石頭 6500萬年前江源恐龍曾出沒
揚州還能見到燈芯草?
陝西眉縣堯上遺址遭施工隊野蠻施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