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沈陽錫伯族家廟

沈陽錫伯族家廟

日期:2016/12/14 12:42:4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錫伯族家廟

太平寺

    錫伯族家廟,名稱為太平寺。位於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太平裡21號沈陽皇寺廟會所在地,實勝寺西側一百七十米左右。

    錫伯族家廟是目前我國僅有的一座一院兩進式的家廟,具有獨特的錫伯族風格,同時還兼容了蒙古族的建築風格。建於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由居住在盛京的錫伯族人集資白銀六十兩修建。初建之時只有五間青磚瓦房的正殿。錫伯族家廟建成後,一直添置廟產並不斷修繕,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以後,逐漸擴建成具有正門、中殿、大殿和配殿的較為完整的家廟。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臻於完善,形成今日的格局。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寺內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四大天王等佛像。

    作為錫伯族的家廟,太平寺不同於一般的宗教寺廟,所以建成後,一直由錫伯族人推選族內有威望的官員為會首,負責管理。道光、同治年間曾任盛京八門提督的名將色普鑒額,光緒年間曾做過保定知府的錫朗阿,都曾做過錫伯族家廟的會首。直到沈陽解放,家廟會首仍由兩位名將的後人擔任。

    有關太平寺的創建時間,曾存在過多種說法。已故的錫伯族歷史文化專家關方生前為了准確記述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的歷史概況,除查閱相關史料外,還曾先後走訪200余人次,並多次召開座談會。經他研究認為,關於太平寺創建的年代,一般存在以下三種說法:一、《沈陽縣志》卷十三記載:康熙三十六年建錫伯家廟;二、1951年廟產登記中記載:太平寺建在北市區站前街太平寺胡同十二號,清康熙四十年二月十五日創立;三、家廟碑文中記載:康熙四十六年,錫伯眾人籌集白銀六十兩,置買民房五間,始建太平寺。也許這三種時間的說法,反映的是家廟初建到建成的一個過程。

    太平寺雖然規模不大,卻布局整齊,前殿、中殿和大殿都位於一條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殿和中殿之間,東西兩側有廂殿各三間。後殿西側有一座關帝廟,東側有文昌殿和龍樹殿。龍樹殿東邊有三間禅房,是住寺喇嘛居住的地方。靠東牆有十間房,也是寺內喇嘛僧徒居住的地方。北側有一扇小門通往實勝寺。太平寺的東西兩院由一道1.5米高的花牆隔開,花牆中間有兩座月亮門,使得寺廟院中有院,顯得古樸典雅、肅穆靜谧。

推薦閱讀:

誰遺棄了伊川書院?廊間瓦礫堆積石碑曝曬

安徽阜城古建築因資金匮乏面臨保護困局

珠海宋皇裔宗祠動工按“修舊如舊”原則重修

河北武安南關街關帝廟古壁畫“面世”


    錫伯族家廟每年最隆重的廟會在農歷四月十八。這天,家廟會大開廟門,錫伯族群眾拿著供品、香燭來到太平寺,舉行祭祖活動。太平寺內除了供奉釋迦牟尼等佛像外,也供奉關公和文昌,他們一武一文,分供在釋迦牟尼佛像的兩側。這說明了錫伯族人善於吸收中原文化為己用。他們不僅把關公當成神,更主要的是敬仰他英勇無畏的精神;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在“文昌”的保護下,知書明禮,通達祿位。

    嘉慶八年,佐領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面,刻立了錫伯文、漢文兩座石碑。碑文不僅記載了錫伯族家廟的創立、擴建和修繕的經過,還記載了錫伯族遷到盛京及編入八旗的經過,把三百多年錫伯族歷史保存了下來。這兩座石碑,如今尚有一座,被收藏於沈陽故宮博物館裡。在正殿的正中懸掛著“錫伯家廟”四個燙金大字的匾額,是鹹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铿額敬獻(此匾真品現保存於故宮博物院)。

    解放後,錫伯族家廟先後被小學、工廠占用,破壞嚴重,滿文石碑也被砸斷,墊了機器,漢文石碑則去向不明。直到1962年,滿文石碑才被挖出,收藏於沈陽故宮。1982年,這塊石碑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在,其復制品仍矗立在錫伯族家廟。

    1983年,市政府投資3萬元,對毀壞嚴重的錫伯族家廟進行局部修繕,首先復建了中殿。1985年,錫伯族家廟被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沈陽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決定恢復錫伯族家廟,並投巨資動遷家廟周邊的企業和住戶,按家廟原建築風格進行修復,並於2004年6月5日,即錫伯族西遷240周年之際竣工剪彩。遠自新疆趕來的錫伯族同胞,向沈陽贈送了一襲當年西遷將士穿過的戰袍。2006年5月,錫伯族家廟再度升級,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部門原計劃在2007年,將錫伯族家廟按照原貌進行內部裝修。有關部門還計劃在錫伯族家廟新建民俗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錫伯族的歷史,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據報道,博物館是計劃在2008年底開放,但是現在依然沒有開放。

    2010年8月,沈陽市委領導和旅游局領導調研了錫伯族家廟,就其發展做了指示,要開發旅游教育,對此我表示很不樂觀。

    農歷四月十八,是錫伯族傳統的西遷節。

    1764年,清政府從盛京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00多人,帶著他們的家屬3000多人,西遷到新疆伊犁地區。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出發隊伍集聚錫伯族家廟前,祭祀祖先,告別父老,次日清晨踏上了漫漫西遷路,兩萬裡西遷之路走了一年零三個月。到達新疆伊犁後,與當地的兄弟民族一道,平定了分裂叛亂,保衛了邊疆。

    此後,農歷四月十八,就成了錫伯族人的傳統節日。2006年,“西遷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錫伯族的來歷

    漢魏年間,北方東胡族的一支——鮮卑開始崛起,並問鼎中原,建立北魏王朝。而留守在其原住地大興安嶺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鮮卑遺民,則更族名為錫伯族,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發生了清朝建立前著名的“九部之戰”,錫伯族作為九部中的一部,與努爾哈赤率領的部隊,對決於渾河上游的古埒山,最終,九部潰敗。此後,錫伯族和其他部族一樣,全部歸附了清朝。

    目前錫伯族家廟不對外開放,裡面似乎在整修,院落裡擺放得亂七八糟的。

    1985年,錫伯族家廟被公布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公布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誰遺棄了河南伊川書院?廊間瓦礫堆積石碑曝曬

安徽阜城古建築因資金匮乏面臨保護困局

珠海宋皇裔宗祠動工按“修舊如舊”原則重修

河北武安南關街關帝廟古壁畫“面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