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300歲保壽橋承載昔日硚口的榮光

300歲保壽橋承載昔日硚口的榮光

日期:2016/12/15 1:19: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天上午,記者“換邊發球”的一組照片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強烈反響。照片中硚口唯一的古橋保壽橋藏身在一片拆遷工地的廢墟之中。在中心城區歷史古建築日益減少的今天,如何保護可觸摸的歷史,成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

  歷史

  保壽橋承載昔日硚口的榮光

  硚口方志網介紹,從清代初年開始,300多年來,硚口區向以多橋著稱,在漢正街附近的長堤街北側的玉帶河上,上自硚口,下至六渡橋,共有大小橋30余座。當年,玉帶河沿岸楊柳青青、小橋流水。

  如今,玉帶河早已不見蹤影,河上之橋,幾乎蕩然無存。其間獨有一座石橋,至今尚保存完好,這便是長堤下段的“保壽硚”,也就是雙V記者“換邊發球”反映的保壽橋。

  方志記載:“保壽硚”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加以重修。在青石橋欄桿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陝水菸眾號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壽硚”三個楷書大字,至今尚存完好。1988年保壽橋被納入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實

  保壽橋遺棄在工地之中

  昨天上午10點,記者來到位於硚口區長堤街的保壽橋遺址。由於此地正在進行拆遷,記者從工地一個1.2米寬的開口進入,遠遠看去保壽橋和周邊的建築垃圾融為一體,很難發現這是一處文保單位。

  保壽橋旁散落著大量的磚石瓦礫,橋上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已經殘缺不全。原先為了保護該橋的圍牆上也寫了一個大大的“拆”字。保壽橋三個紅色大字被隱藏在一堆石頭之中。不遠處,一名拾荒人員踩在橋的護欄上。

  建國初期,保壽橋下都還是有“河”的,後來,隨著附近環境的整治和變化,河道逐漸廢棄,被填平成為了街道。保壽橋的橋面被水泥覆蓋,成了保壽巷的一段路面。而欄桿則成了巷子兩邊房屋的基角。如果不是刻意觀察,根本不能發現在工地之中還有這樣一座古建築。

  遺憾

  可以觸摸的歷史不能再減少

  昨天中午記者致電對保壽橋有著20年研究的田聯申老師,田老師說在中心城區古建築日益消失的今天,保壽橋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現在三鎮城區內,真正建於1840年以前,能稱之為“古建築”的只有7處,被歸結為“四塔二橋一牌坊”,即洪山公園的無影塔、洪山寶塔、黃鶴樓的勝像寶塔和漢陽公園的石榴花塔、武昌的白洋橋、漢口的保壽橋,以及漢陽的共勉街牌坊。其中,只有洪山寶塔、白洋橋和保壽橋還在原址。

  “你們真的該好好呼吁一下,保護好歷史饋贈給我們的東西,留住可以觸摸的歷史。”田老師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