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民間人士日本討石撫摸被掠“麒麟石”差點落淚_中國文物網-文

南京民間人士日本討石撫摸被掠“麒麟石”差點落淚_中國文物網-文

日期:2016/12/14 21:32: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站在日本宮崎市西北部的和平台公園裡,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撫摸著來自南京刻有麒麟圖案的石頭感慨不已:“看到這塊石頭,眼淚差點掉下來,心情很復雜。”
  昨天中午,吳先斌攜南京3位和平友好人士,前往“八纮一宇塔”,查證在日軍侵華期間被劫掠到宮崎的南京石材。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這塊麒麟石,有專家表示,這塊石頭可能來自明孝陵或明故宮。現場,吳先斌還和南京友好人士拉起“還我南京古石”的橫幅,表達意願。今天,吳先斌計劃與宮崎市市長見面,希望他們歸還該塔中的南京石頭。
  周一,日本宮崎市和平台公園裡,游人並不多。不過,南京市民和平友好之旅代表團的到來,吸引了不少日本媒體的關注。《讀賣新聞》《朝日新聞》《西日本新聞》以及宮崎電視台等七八家媒體在代表團抵達前30分鐘,就守候在這裡。
  隨代表團一起前來的,還有“八纮一宇”研究會會長稅田啟一郎先生一行。互致問候後,稅田啟一郎帶領代表團參觀“八纮一宇塔”。
  “塔的整體造型,像日本神職人員驅邪用的法器。”稅田啟一郎介紹說。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塔周身成黑灰色,由凝灰巖構成,正面刻著“八纮一宇”四個大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矗立著一個金黃色的武人像。“‘八纮’出自中國的古書,指的是四面八方,‘一宇’是天下一家的意思,‘八纮一宇’的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臣服於一方的統治之下。”稅田啟一郎說,這個“一方”指的是日本天皇。
  “八纮一宇塔”高36.4米,由一塊塊長寬約30厘米的石頭緊密壘砌而成,建成於1940年。稅田啟一郎將代表團一行引到基座左側,在一片蜘蛛網的覆蓋下,從左向右數第七塊石頭的左側,豎排刻著“南京中山陵”的字樣。“這原本是一塊黑色的石頭,但是經過風吹日曬,現在變成黑褐色了。”稅田啟一郎說。
  在基座上,一塊已經有點發白的石頭上,左側豎排刻有“南京紫金山麓”的字樣,還有一塊刻著“南京東炮台水運隊”。在日本歷經75年的風吹雨打,這些石頭上的字樣已經有些模糊,不過仍然可以辨認。
  “‘八纮一宇塔’基座使用了1789塊石頭,從海外搶來的有370多塊,這些石頭是從別國有名的建築物上敲下來的,其中從中國掠奪的有238塊。”稅田啟一郎介紹。
  查證刻有“南京中山陵”等字樣的石頭
  撫摸“麒麟石”,眼淚差點掉下來
  “最引人關注的還是這塊麒麟石。”稅田啟一郎所說的“麒麟石”,位於塔身正面前的基座上,麒麟浮雕清晰可見,不過麒麟頭部有些磨損,腹部則富有光澤,與被反復撫摸過的石頭光亮程度相似。麒麟下方,還雕刻著一朵蓮花。麒麟左側,刻有一行小字,“南京日本居留民會”。
  進獻麒麟石的“南京日本居留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據日文資料顯示,這是一個戰前、戰時在中國南京的類似“在南京日本人自治會”性質的團體。戰爭期間,抗日運動風起雲湧,因此該自治團體一度也配備了自己的武裝。
  “這塊麒麟雕刻得多麼漂亮,下面是一朵象征著和平與美好的蓮花,過了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漂亮。”稅田啟一郎這一席話,觸動了一旁的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他面向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李秀英的次女陸玲等隨行者說:“大家來摸摸吧,這是我們家鄉的石頭。”
  “今天看到麒麟石,眼淚差點掉下來,心情很復雜。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這些來自家鄉的石頭,是我們的情感所在。”吳先斌說。
  現代快報記者查詢發現,日本宮崎縣電視台曾於1999年7月13日播放紀錄片《石頭的證言 關於和平之塔背後的故事》。紀錄片攝制組一位工作人員曾在其博客上記錄,“各部隊接到命令後,都爭先恐後地拼命尋找具有特色的石塊進獻,在超過1700塊石頭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有著麒麟浮雕的石頭。”
  攝制組工作人員曾來寧采訪時任南京博物館館長王興平,“王興平在觀察了塔基上的石塊後向他們介紹,具有麒麟浮雕的石塊應該是明朝建築上的一部分,現存明故宮遺址上的獅子浮雕手法與該塔麒麟浮雕手法十分類似。”現代快報記者采訪王興平時,他向記者證實了這一說法。“麒麟是中國皇家慣常使用的神獸形象,我認為,這可能是明故宮或者明孝陵建築上的石頭。”不過,王興平坦言,他還未曾實地考察過“八纮一宇塔”。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孟國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2007年11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日本《朝日新聞》社友兒玉哲秀在會場散發麒麟石照片的復印件詢問出處,就其風格和樣式推斷,這可能是南京明故宮的物品。
  “麒麟石”可能來自明孝陵或明故宮
  快報記者發現刻有“中華民國江蘇省”石頭
  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八纮一宇塔”的基座上,還有不少石塊,來自中國文化歷史名勝和有特殊意義的建築。在基座的南部,有一塊印有花紋的石頭,稅田啟一郎說,經過他們的考證,這塊石頭是從民國時期上海市政府的門楣上拆下來的。
  現代快報記者發現,有來自“山東泰山”的石頭。在基座下方的台階下,被綠樹掩映的草坪上,還有一塊石頭刻有“萬裡長城”,旁邊還有“多田部隊”字樣。此外在基座中,記者還意外發現一塊刻有“中華民國江蘇省”的石頭。
  在現場,吳先斌和南京市民還展開此前准備好的橫幅。藍底白字的橫幅上,寫著“還我南京古石”。一直跟隨采訪的日本媒體一下子聚攏過來,紛紛拍攝。
  “明天我們將與宮崎市市長見面,請他們歸還這些石頭,我們非常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把它們帶回家。”吳先斌表示,今天計劃向他們遞交關於歸還南京古石的書面要求。
  “八纮一宇塔”是侵略歷史的見證
  1938年,時任宮崎縣知事的相川勝六,為了迎接1940年天皇誕生2600年,向他的好友、陸軍大臣提出,請每個軍或者每個師團要提供兩塊石頭,盡可能是日軍前線占領地的石頭,這份呈文很快被日本軍部批准,並下達給當時正在侵略中國的日軍。從那時起, 日軍將掠奪到的富有文物價值的石塊作為“戰利品”獻到日本國內。
  然而,這樣一座極富侵略意義的石塔,曾在20年的時間裡,被冠以“和平之塔”之名。“二戰日本戰敗後,軍國主義用語‘八纮一宇’因違背《波茨坦公告》,被盟軍加以全面禁止。象征天皇精神的‘八纮一宇’和塔上的武人像被鏟除。”“八纮一宇”研究會會長稅田啟一郎說,1965年,宮崎縣右翼勢力抬頭,“八纮一宇”和“武人像”又被搬到了塔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