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訪長沙市長:發現文物就停住 城市就無法建設了

訪長沙市長:發現文物就停住 城市就無法建設了

日期:2016/12/13 22:25: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履新四年之後,張劍飛,這位擅長疏導城市交通擁堵的市長不得不處理一次特殊的“撞車”。
  這一次,這位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運輸工程專業的海歸市長並不像從事老本行那般得心應手,因為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近乎“死棋”的棋局:長沙萬達公館工地發掘出南宋古城牆,當城市建設遭遇文物保護,誰應當讓道?
  這已不是張劍飛第一次面對此類難題。只是這次,時間表催得更緊。而不惟長沙,北京、西安、南京……任何一座歷史古城的主政者都面臨這樣的兩難。
 

張劍飛
張劍飛


  “當市長同樣要有文物意識”
  南方周末:民間質疑此次長沙萬達廣場工地發現的古城牆可能不保,請問現在長沙市政府的態度是怎樣的?
  張劍飛:說城牆保不住,這是不存在的問題,問題只是采取何種方式保護。很多地方沒有歷史古跡,還要造個“古跡”,我們怎麼忍心把一段千年的古城牆毀掉呢?當市長同樣要有文物意識。
  南方周末:但是市民為何會有這樣的質疑呢?
  張劍飛:我們反思,主要是溝通不夠、不及時。事實上,從2011年11月份古城牆發掘出來,萬達公司就一直停工配合,但因為最後的保護方案還沒有確定,所以就未向外界披露,沒有向市民詳細說明。
  南方周末:現在有專家提出要原址保護,能實現嗎?
  張劍飛:對文物古跡能夠原址保護是最佳方案,但許多時候,最佳方案往往難以實施,只能尋求次佳方案。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些文物需要移動,它的價值是不是就有根本性的改變?這也值得研究。
  現在我感覺最苦惱的是時間,湘江的桃花汛馬上就要來了,我們心急如焚。這段古城牆位於湘江邊,且有一個大基坑,如不及時處置,一旦出現滲漏、管湧,將會造成重大事故。
  南方周末:最佳方案無法實現,是否也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
  張劍飛:萬達的項目已經擺在這裡,但更重要的是防洪的約束。我不否認,目前,我們有的單位甚至個別人的文物保護意識不足,對歷史文化遺存缺乏應有的尊重,重經濟利益、輕文物保護,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現在社會上也有人認為政府不做原址保護是為了錢,政府肯定要考慮錢的問題,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最關鍵的是技術上的可行性。實際上這一片屬於棚戶區改造,政府在萬達的項目上不僅沒賺錢,而且還貼錢,拆遷花了24.5億,出讓也是24.5億,政府還要另外拿一筆錢附帶把太平老街修好。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
  發現文物就停住,長沙可能就無法建了
  南方周末: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屢屢“撞車”是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面臨的共同困境,你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張劍飛: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確實是一對矛盾,因為文物的布局和城市規劃經常會出現不一致。尤其是現在的舊城改造,舊城有諸多房屋,無法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只有在拆掉以後才可以。但是開挖以後發現有文物,卻往往跟原來的規劃相沖突,這真是一個兩難選擇。
  長沙在處理這樣的矛盾時也沒有獨特的法寶,只能依法辦事,按照文物保護法,堅持兩個“有利於”,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城市建設。我堅信,我們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讓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南方周末:但兼顧勢必也需要有所取捨,當二者出現沖突的時候,你怎麼權衡?
  張劍飛:首先,我們把文化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一個城市都是水泥森林,它就是一個沒有魂的城市,沒有文化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如果長沙沒有太平老街、岳麓書院、賈誼故居,長沙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在建設中,如果一開挖發現文物古跡就停住不建,對於長沙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可能就無法建設了。比如我們在東牌樓發現的古井,挖出來我們非常重視,但整個建設項目投資140多個億,停下來損失實在太大。目前,長沙市共有68個地下文物埋藏保護區。我們希望為理想而奮斗,但如果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那可能這個事情最後就一點都辦不成了。
  南方周末:但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諸多老建築被拆除,長沙也有許多老公館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
  張劍飛:凡是有開發的地方,就有可能威脅到文物。過去幾十年,我們對歷史的保護確實是不夠的,所以有的歷史遺存消失了。
  長沙的一些文物點存在缺乏關懷、城市生活功能落後、片區環境較差等問題,過去也拆掉了一些應該保護的東西,比如,左宗棠公館、陳明仁公館、左學謙公館、中山紀念堂等。記得2008年1月,我剛來長沙任職不久,有個企業(曙光集團)的棚改工程,項目建設方為追求工程進度,借助夜間施工推毀兩座東漢磚室墓,我們對建設單位處以20萬元罰款。起到了很好的警戒效果。我只能說,如果我們過去更加重視文物保護,現在會更好一些。
  市長要下活“死棋”
  南方周末:那長沙有過城市建設為文物保護讓道的例子嗎?
  張劍飛:有人講我不注重保護文物,我感到很委屈。我們的文物保護被國家文物局稱為“長沙模式”,在全國推廣。近年來,長沙的漢王陵遺址公園、靖港古鎮、銅官窯遺址公園等的建設和修復,光土地征收就花了二十來個億。我想,我當這個市長,就不能讓古跡在我手裡連將來恢復的條件都不具備了。
  現在的漢王陵遺址公園,原本很多土地都已出讓,政府要收回來,就要賠償開發商,這筆錢就要上億元。所以政府只能采取另外的措施,比如在原地提高一點容積率,因為政府要拿這麼多現金也很困難啊!但有時開發商不一定會諒解,大開發商會注意自己的形象,但小開發商不會在乎,因為對他而言這就是“一錘子買賣”,這個時候就會和政府漫天要價,或者要求換塊地。
  南方周末: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對一個城市的執政者而言,就是如此不可調和嗎?
  張劍飛:1938年“文夕”大火後,長沙很多建築都毀於一旦,後來的許多房子是私搭亂建,既無規劃,質量又差,而一些有價值的建築散落其間。如果不動,這些老舊街區的地下管道、消防等設施都太老化,所以還是要進行舊城改造。
  但現在拆遷改造的成本太大了,長沙目前的舊城拆遷成本是1畝地1500萬元左右,要保留那些散落在私搭亂建的房子之間的老建築,成本動辄以億計,政府的財力無法負擔,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旁邊建一點高樓,能有一點收益來彌補,但是建高樓又突破了城市的限高,對於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而言,這就成了一步“死棋”。市長就是要在兩難選擇中,把“死棋”下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