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東觀音閣

山東觀音閣

日期:2016/12/14 17:27:2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觀音閣位於滕州市柴胡店鎮南部的老君院村,坐落在一個蜿蜒起伏的老君山西側,其上原為一座古寺,可惜破壞殆盡,依稀尚可辨出當時的建築遺跡。許多小佛窟造像已蕩然無存,唯余這座石質建築的觀音閣,及閣內殘存佛像和壁龛造像若干。觀音者,乃佛教徒崇拜之偶像,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又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遇到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是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常人以之各司其職,但佛家卻能六根可以互用,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佛學自東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分為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國信眾在接受印度佛教時並未全部照搬。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變化。初期是以“偉丈夫”的形象高坐佛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無論是木雕還是壁畫觀音則都是男子還蓄有兩撇小胡子。唐宋以降,觀音則完全變為美女形象,而且是姿態秀美妩媚。佛教認為觀音菩薩可以顯化為多種寶相,依據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民間信眾又各供奉著各種觀音,密宗、天台宗所傳皆為六觀音,民間則盛傳三十三觀音。觀音變化形象之多,在佛教偶像中可謂是獨一無二,這一現象說明觀音菩薩是最受信眾歡迎的佛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