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黃默堂古墓藏身蓮花山
日期:2016/12/14 17:58:00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蓮花山起初只是一個小荒山,深圳建市後,才被作為城市公園加以建設;再後來,城市重新規劃布局,福田片區被定位城市中心區,它成為中軸線上的自然地標;2000年為了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周年,山上豎立起全國第一座鄧小平銅像後,這裡又被看作改革開放的聖山,每有重要日子,這裡便是鮮花簇簇人頭攢動;但就是在這樣一座山下,西北坡的山林中竟有一個巨大的墓地存在。早些年,記者還以為它是香港什麼人的墓,在清墳行動中幸存;這次因策劃“尋訪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大型采訪,我們才知道這是一座大有講究的南宋古墓。
黃默堂墓的發現
蓮花山並不雄偉,高僅百米,自古這裡便是當地居民的風水山,墓葬多多。
1991年深圳考古工作者在下沙走訪時聽說,村裡在蓮花山下尚有祭祖的祖墓。根據村民提供線索,考古工作者在蓮花山西北坡發現了下沙黃氏祭祀的祖墓——黃默堂墓。此墓從建墓到發現時,從未進行過重修,保存原始面貌。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古墓是經過2002年全面修葺後的保持古墓原始面貌的墓園。在蓮花山西北坡的小路邊,建有一座高大牌坊,上書“源遠流長”,再向裡走可以看到一個人工池的風水池。向山坡上走,即可看到這座南宋古墓。古墓呈交椅形,寬3.6米、深3米、殘高2米多。比較少見的是此墓的墓室正中,是一座六邊形墓塔,墓前有石作須彌座祭台。墓墓塔上部已毀(現已修補),高45厘米、寬22厘米。正面的“默堂黃居士塔”幾個字尚清晰可見。墓志嵌於六邊形墓塔的正面,據說發現此墓時碑文尚清晰可見:“默堂黃居士塔。公以頓悟,得大堅固,留頌西歸,壽六旬五。淳祐戊申,書雲晦日,敕嶺之陽,卜雲其吉。奉塔五子:中行、中銳、中建、中立、中通,遷志。”碑文所署“淳祐戊申”,即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應是墓主下葬的年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發現這個南宋古墓時,墓前及北側還發現了黃默堂後人黃菊坡、黃觀禮等墓葬。現在,還可見到黃默堂大墓前的“大明八世祖黃公菊坡之墓”,這種集宋代墓與明代墓於一地的家族墓是一種難得的血脈之續,而且能在近800年的歷史更迭之中,完整地保存至今,實在是難得的歷史遺存,是一筆寶貴的移民文化的歷史財富。
黃默堂墓的歷史價值
當年考察此墓的考古專家認為,黃默堂墓集多個特點於“一身”:名為居士塔,乃典型的佛塔。既有塔又有墓,且為雙層塔、六角形塔。該古墓是目前深圳發現的惟一的南宋時期塔形古墓,在廣東也極為罕見。此外,它的價值還體現在它從南宋淳佑年至今,一直未動過,這十分難得。所以,當初廣東省文物專家鑒定此墓時,一再感歎地說“原汁原味”。還有,從它的建築價值講,墓葬建築為宋代原物,但其須彌座和墓塔形制,則有唐代遺風,這種把地方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墓葬,在深港地區乃至整個廣東都是難得一見。這座古墓能列入省級文物是當之無愧的。
不過,筆者來此考察,有一點還是想不通:當初黃氏後人,為何將黃墨堂的墓建於北坡,而不是建在南坡,坐北朝南?據說,原來這塊地是為黃默堂之妻准備的,但女人坐蓮不吉利,而男人坐蓮可以旺丁。所以,黃默堂墓選在了這裡。黃默堂墓形如蓮花,據說源自佛教,有接引超生,免受三界輪回之苦的寓意。所以原來墓前有一水池也就順理成章了。
黃默堂為下沙村開基之祖
黃默堂被稱為“宋迪功郎”。這個“迪功郎”是個官稱,最早為隋朝所設,原來叫“將仕郎”,從九品下。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迪功郎”,從九品。南宋在迪功郎之下,又增置通仕郎、登仕郎和將仕郎。迪功郎為文官職第37階,即最末一階,是個小官,大約可任職縣衙文書一類。但這個職位上也出過大名人,如宋理學大家朱熹。
黃默堂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死於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享年65歲,作為迪功郎,他有何業績,筆者沒有查到相關史料。據調查,下沙村的祖先黃氏,最早是從福建邵武遷來。黃默堂一直被尊為開基之祖,村裡的黃氏祖譜有此記載。下沙村民每年清明節都要來黃默堂墓,掃墓祭祖。
下沙村世代流傳這樣的遷徙故事:一千多年以前,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黃氏先祖崤山公娶三房,生有21子,因思及歷史上皇室、官宦家族中爭權奪利的教訓,便與三房太太達成共識,命各房留下長子傍身,其他兒子到各地創業。眾子領命外出發展,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各地開枝散葉。
南宋時期,崤山公妣鄭氏所生井公的第十四代孫黃默堂在深圳灣畔創立下沙村,成為深圳下沙的一世祖。雖然,這一門已經歷了近八百年的風風雨雨,但黃默堂一門根脈清晰,其後人也是名人輩出。如,黃默堂之孫黃石,為深圳見載的最早的一名進士,黃石葬在哪裡不清楚,但在黃默堂墓旁有黃默堂第七代孫、第八代孫的明代墓葬。
晚清時,黃氏家族還出了一位反清名人黃耀庭,黃耀庭參加辛亥革命,在三洲田庚子首義任副司令、先鋒官,屢建奇功。
1949年後黃默堂墓失祭,隱沒於荒野,無人知曉。上世紀80年代,其後裔找到黃默堂墓,復行每年重陽節祭掃之儀。雖然,歲月變遷,黃氏子孫已經分布各處,好在有這一座墓地默默地守候著、見證著宋代以來的黃氏一族的潮起潮落。
公園不能沒有文化
蓮花山公園雖然不叫文化公園,但也不能沒文化。黃默堂墓自“發現”後,一直保護得很好,也很受重視。1998年,它被深圳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2002年又被廣東省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每年有兩三百萬游客來蓮花山,卻很少有游客對公園裡的這一古墓有所了解,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公園的導游圖中(其實,偌大個公園也沒有一個正規的導覽圖,正門口只有一個“蓮花山應急避難場所功能示意圖”,好像這裡更是個避難公園),園中所有路牌指引中,也沒有一個指引“宋代黃默堂墓”的標示,問了一個公園門衛,他說,“那是一個私人墓地,不會立任何指引”。其實,它是這個公園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古代遺存,是深圳這個移民城的古代移民文化的歷史物證。堂堂的一個省級文物,就這樣被當成“私人墓地”,淹沒於山林之中,成為“最隱蔽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麼不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真是“沒文化”的表現。
其實,一個城市中尚能找到近800年前的祖墳,是真正接地氣的文化與歷史,是這個城市的福份。這裡完全可以建一個小型的移民墓園觀賞區,立個牌子,或小型浮雕,借此介紹一下這個城市移民的來龍去脈。
尊重歷史是我們能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的重要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