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風水術
日期:2016/12/14 17:57:18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盡管風水的內容越來越復雜,其中不乏荒誕無稽的說教和蠱惑人心的騙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導下,在中國歷史上確曾出現過許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區的村鎮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在昌平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在具體確定他們的墓址時,都有風水師參與其間。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公裡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人們由大紅門一路向內,可以領略到各陵建築和雄偉山勢和諧統一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感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