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潤碧玉出深宮
日期:2016/12/14 18:19:47   編輯:仿古青銅器瑩潤碧玉
瑩潤碧玉
“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在中國古典文學裡,“碧玉”一直是個美麗的詞。作為玉石,青翠油潤的碧玉卻一直不如晶瑩滑膩的白玉那樣光芒四射,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其實,它們同樣出自天山深處,同屬“軟玉之王”和田玉的一種。也許正在北京故宮舉行的“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碧玉器與瑪納斯”,可以讓觀眾重新認識碧玉的美麗。
邊疆玉材的宮廷制作
此次在齋宮舉行的展覽共展出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碧玉器共110件(套),涵蓋陳設器、日用器、文玩佩飾、仿古器四個方面,器型有山子、插屏、花插、碗、盤、杯、盒、筆筒、水丞、筆洗、扳指、香囊、尊、觥、觚、壺等。
“參展的玉器是從故宮館藏的1000多件玉器中篩選出來的,很多藏品是首次亮相。”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廣文介紹說,這些碧玉藏品與瑪納斯碧玉在玉料和特征方面有許多近似之處。過去故宮很少進行專題的碧玉展,此次集中系統地展示碧玉藏品,將有助於觀眾了解我國碧玉產地、制作業發展的歷史,推動現代碧玉產業發展。
這些碧玉作品顏色濃重、造型多樣、厚重古樸,是故宮玉器收藏中的精品。每一件展品都有著靈巧的設計,比如一件碧玉蟠螭紋三羊耳瓶高僅14.5厘米。瓶頸一周排列著三羊首,羊胡子巧妙地往裡窩成環,上面各配一個活環。瓶腹凸雕三蟠,近足處還有一周如意形的花紋。專家介紹,三羊寓意三陽,含有三陽開泰的含義。
瑪納斯縣當代開采的標本26塊也出現在展室內。文物與標本同室陳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表示,希望借此促進玉材之間的對比研究,促進學術交流,亦為當代藝術創作推陳出新提供有益的啟迪。
展覽開幕當天,《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碧玉器與瑪納斯》同時出版,圖書中共收錄157件(套)清代碧玉作品。清代碧玉刻詩仙山樓閣圖山子、碧玉萬字錦地花卉詩文碗、碧玉西園雅集圖筆筒、碧玉獸面紋兕觥等珍品,觀眾既可以在展廳中一睹其真容,也可在圖書中永飽眼福。
“玉癡皇帝”的鼎力推動
展品中一件清乾隆碧玉仿古觥十分引人注目。它高18.7cm,口寬7.4cm,是仿古銅器的饕餮紋觥,玉質的墨綠色很自然的呈現著青銅銹斑的色澤。據說它是乾隆皇帝下谕旨指出當時玉器制造的時病後,由養心殿造辦處造的所謂“杜奇歸樸”的器物,實屬精品。
自古以來,和田白玉便是皇家貴胄的象征。一直“愛玉成癡”的乾隆皇帝出現,碧玉的魅力才得以充分顯現。
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兩次平定回疆之後,新疆每年有2000公斤貢玉運達京師,造辦處及蘇、揚二地將和田玉材廣泛應用。和田玉已然成為宮廷用玉的主流。根據《中國和田玉》一書的考證成果,在我國新疆和田地區所產的玉石之中,只有白、青、墨、黃四色。但在遺存的乾隆宮廷玉器作品中,除了白玉和黃玉之外,更有大量的碧玉作品。由此可見,在宮廷玉器達到巅峰的清代乾隆時期,竟有一種非和田、非主流的玉質在宮廷內部分享尊貴,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皇宮出現的藝術包容現象實屬難能可貴。
經歷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戰國至漢以及明代四次高峰之後,玉雕藝術在清朝的乾隆時期也達到了巅峰。清代宮廷玉器做工之精、器型之眾、使用之廣、數量之多,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所不能媲美的。這些玉器是對數千年來傳統制玉的集大成。例如橫空出世的大型玉雕山子,取材於山水圖畫,立意情景交融,攻克巨材大關,成為清代玉器繁榮的主要標志。又如仿古器物,由於乾隆對漢族傳統文化倍加崇仰,對古舊文物尤其珍愛,加以倡導和鼓勵,才使得當時制作的仿古歷代玉器成就斐然。
碧玉的質地細膩如墨綠色凝脂,很少有瑕疵。到了清朝乾隆中期以後,碧玉才成為宮中普遍使用的玉種,他們還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镂空等多種傳統做工,又吸引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糅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