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早期青瓷趣賞
日期:2016/12/14 18:09:36   編輯:仿古瓷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是依托南宋官窯遺址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館藏文物不僅有南宋官窯遺址出土的珍貴標本,同時還收藏有各個時代的陶瓷文物,其中不乏一些青瓷精品。本文介紹的早期青瓷器頗具特色,尤其是帶有西漢人物、玉璧圖案裝飾的瓷瓿(bù),以及表現裸身人物的三國時期堆塑罐都為罕見珍品。
瓷器成熟於東漢,但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在此之前“原始瓷”鋪墊了由陶到瓷的發展之路。這是一批從胎骨、施釉、火候各方面看,基本具備了早期瓷器的特征,但與成熟瓷器相比又顯稚嫩的初級瓷器制品,流行於商周戰國時期。本文在此也一並將其計入青瓷之列。
戰國原始瓷插座
浙江省德清亭子橋出土原始瓷鼓座
戰國原始瓷插座
戰國時期是原始瓷高水平發展的時期,器形仿青銅器造型的頗多,如豆、尊、簋、提梁壺、編鐘以及矛、斧、锛等,生活用器、樂器、兵器一應俱全,並大量使用青銅器紋飾作為裝飾。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形制比較特殊的原始瓷器物,這是一件覆缽形插座,體大穩重,口徑8.7厘米,足徑40.8厘米,高30.9厘米。底座為扁圓形,座面弧鼓,上插有一管狀口,口沿微侈。座面從上至下有3道凸繩紋,座身四周有等距離分布的4個模印鋪首銜環,鋪首左下側均有一圓形镂孔。底座弧面及座身四周均通體戳印深淺不一、凹凸不平、具有浮雕感的蟠螭紋,近底處飾雲雷紋及回紋。胎骨堅硬,器內無釉,外施青黃釉,釉面均勻,胎釉結合良好(圖1)。
相同的器物曾在2004年江蘇無錫鴻山大型越國貴族墓中有出土,所不同的是鴻山大墓器座上部堆貼有蛇紋。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成套仿青銅樂器的編鐘、甬鐘、石磬、缶、於、丁寧、鈴形器、鈕铎、句鑃、鈕镈等,發掘者考證其為鼓座。2007年浙江德清亭子橋戰國窯址發掘時,在窯址中也有相應鼓座標本出土(圖2),發掘者通過與博物館收藏品及以往考古出土器的對比,認為將這類器物稱之為鼓座是有一定依據的。而南宋官窯博物館這件原始瓷插座無論造型、紋飾還是大小,與亭子橋之器都非常相近,屬仿青銅樂器部件之列,大小應與實際使用座器相近,插管可插木質類構件,底座用以承重,且制作精良,以青銅器使用等級推斷,亦屬高規格之墓葬明器。
西漢原始瓷玉璧紋瓿
西漢原始瓷玉璧紋瓿釉層大部分已脫落
西漢原始瓷玉璧紋瓿雙耳以武士頭像作為裝飾
西漢原始瓷玉璧紋瓿以玉璧圖案作為裝飾
瓿作為青銅器主要流行於商代,一般用於盛放酒或水等液體,大多為圓體,大腹,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原始瓷瓿仿青銅器形制,是當時比較常見的生活用具。這件西漢原始瓷玉璧紋瓿口徑10.1厘米,底徑15.9厘米,高24.9厘米,小口,平沿,斜廣肩,弧腹,下腹收,平底。肩部兩側置一對稱方耳,模印武士頭像。肩部劃4組雙弦紋,其間以水波紋間隔,前後兩面凸印玉璧形紋飾。灰白胎,質堅硬。器上半部施青黃釉,釉層薄,大部分釉已脫落(圖3a)。
西漢時期的原始瓷已走下坡之路,釉層薄而不均勻,多施半釉,有青黃、醬褐、茶綠等色。多采用泥條盤築法,少量輪制成型。此件原始瓷瓿與大部分西漢原始瓷一樣,制作並不是很精致,特別是器身還有明顯的指壓痕,但它的裝飾紋樣卻獨具特色。首先雙耳是以武士頭像作為裝飾(圖3b)。秦漢時期英雄輩出,武士是力量、勇敢、安全的象征,雙耳以武士形象出現即有守護之意。其次是玉璧裝飾(圖3c),玉璧飾谷紋,結有绶帶。在中國古代,玉璧是一種重要的玉器,新石器時代就有它的身影。在漢代玉璧的用途非常廣泛,祭祀、喪葬、進賀以及佩飾等都需要,是一種重要的禮器。谷紋是漢代玉璧上常見的紋飾,反映了農耕社會人們企盼五谷豐收的願望。绶帶是佩绶制度的產物,為玉璧上的彩色絲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從紋飾的角度看,這件器物應該是當時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所使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