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日期:2016/12/14 18:08:05      編輯:仿古瓷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並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於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最為發達,窯場廣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是唐代德清窯,越窯,瓯窯和婺州窯的前身,其中以位於寧紹平原的早期越窯水平最高。屬於北朝晚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溫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現象,但瓷胎的顏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澤性好,玻璃質強,釉面常有開片,流動性較大,沒有南方青瓷那種失透的感覺;第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與六朝青瓷相比顯得形體碩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裝飾方法較多,有堆貼、模印,雕镂,刻劃等,紋飾中受佛教影響的紋樣如蓮花紋,忍冬紋等較為多見。


    青瓷水注三國

    長江三角洲地區有著豐富的瓷土,在東漢中晚期,這裡的瓷器燒制工藝已基本成熟,至三國時期更有提高,並大量生產。這件蛙式青瓷水注,造型生動形象,釉色勻稱,顯示了當時高水平的燒瓷技術。

    青釉蓮瓣紋蓋罐南朝高28厘米

    直口,短頸,頸最大處偏下,平底。肩部置6個橋形紐,前後兩對,左右各1個。蓋面略鼓,蓋紐作長方形,中有一小圓孔。此罐腹部和蓋面剔刻雙重蓮瓣紋,蓮瓣上覆下仰。此蓋罐為越窯系產品。


    青釉蓮花碗南朝直徑14.5厘米

    估價:RMB2O000一30000

    此碗敞口,深腹,假圈足,胎體上薄下厚。外壁飾雙層蓮瓣紋。假圈足也稱餅形足,即看似圈足實際是平底,底足一般無釉,直接放在窯具上燒成。器物下部厚重,是為了防止燒窯時坍塌。早期瓷器造型是由當時的工藝水平決定的。

    青瓷雙流雞首壺南北朝

    盤口外侈,束腰,長頸,圓肩,深腹,底略凹。肩前端向上直伸,並排兩個長頸雞首形流,雞首頂部有高冠,圓目凸起,作昂首啼鳴狀,後端為並排兩個曲圓形柄。上端龍首與盤口銜接,龍首雙目前視,作飲水狀。下端與肩相連。柄上端略細,下端略粗,肩左右兩側各有1個橋形紐。施青色釉,有細小冰裂紋。此器造型精美生動,為當時常用的水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