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和景德鎮仿龍泉瓷(圖)
日期:2016/12/14 18:08:13   編輯:仿古瓷
龍泉窯在南宋晚期達到極盛。主要燒制青瓷,以釉色美麗至極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而聞名遐迩。北宋龍泉青瓷胎體厚重,質地較粗,造型古拙。玻璃質釉,釉層薄,釉色為綠色,比較清淡。到了南宋則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制作規整,結構合理,有灰白胎和鐵骨胎兩種,釉層肥厚如凝脂似美玉,有月白、豆青、淡藍、青灰、灰黃、炒米黃等。其中呈色穩定的梅子青和粉青稱雄一時。梅子青釉有同汝窯釉色類似的美感,釉質渾厚,色如翡翠,釉層略帶透明,釉面光澤照人,器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粉青釉釉層肥厚,釉面略帶乳濁呈失透狀,釉色青綠粉潤,釉表光澤柔和,有如青玉。翟翕武在1959年5月於龍泉瓷廠時贊歎“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南宋晚期其造型亦形成自己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元代龍泉瓷業繼續發展,此期大件器物較多,時代特征明顯。紋飾有雲龍、荔枝、牡丹、荷葉,有模印帖花,露胎裝飾與褐斑裝飾。菊瓣紋碗與歷史故事圖案印花碗較有代表性。明晚期瓷業漸衰,青釉色澤灰暗,器底下不施釉,足部處理粗糙。
明代景德鎮開始仿龍泉,其仿品多為官窯所產,其永樂仿品稱“冬青釉”。有碗、罐、高足杯等,其釉色稍偏青綠,是因白瓷胎所致。明宣德仿品多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字款,以仿南宋粉青釉為主,器裡外均施釉。正德仿品則施釉較薄,呈色淺嫩,多見碗類。嘉靖仿品,碗瓶勻有,釉面光潔明亮,釉質肥厚。清康熙以後,青釉燒制最為成功,有粉青、冬青、豆青等。
青釉三足爐
南宋,高9.6厘米,口徑12.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仿周代銅鬲。折沿直頸,鼓腹,下承三足。肩部凸起弦紋一周,腹部凸起三稜延至足部。釉薄處呈白色,是有意識地顯露其所用的坯土的白度,俗稱“出筋”。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有如翡翠,明澈濕潤。
青釉堆塑蟠龍瓶
南宋,高22.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唇口短頸,圓腹圈足。蓋頂飾臥犬鈕。頸扁處堆塑一條盤旋起舞的游龍,目光炯炯,體態矯健。瓶腹下部有一周凸起的蓮瓣紋,淡雅清新。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綠,瑩潤光潔,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此瓶造型淳樸端莊,穩厚中現氣勢。
青釉印花龍紋大缸
清,高45.5厘米,口徑40.6厘米,腹徑62厘米,底徑34.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缸扁圓形,斂口,口底徑度相若,矮圈足砂底。裡外施粉青釉,色澤晶瑩勻稱。器外凸雕行龍兩組,浮雲朵朵,每組龍兩條,各張牙舞爪,勇猛矯健,戲弄一火珠,襯有海水紋。刀法細膩,形象生動。
仿龍泉釉劃花纏枝蓮碗
明正德。胎質細膩堅致,釉層肥厚,釉色青綠,瑩潤光潔。直口腰鼓,下微收,圈足。碗外刻變形的纏枝蓮花,刻工精細,紋飾繁簡適度,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