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像 法相各有不同
日期:2016/12/14 18:30:12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密宗佛像大都顯得威嚴、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種兵器;有的系著人頭璎珞,身後燃燒著火焰;有的擁抱著美麗而溫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璎珞,姿態柔麗舒展--這種真實的雄性,表現了浪漫的動人風采。
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來說,都是相同的。區別各個不同的佛像,主要是從其手的姿勢來分辨的。
例如釋迦牟尼佛有說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
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拇指做環形,其余三指微伸,是說法相;
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
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肚臍前,是禅定像;
阿彌陀佛像是以右掌壓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寶瓶;
藥師傅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拇指夾一藥丸。
⑴、菩薩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在藏傳佛教中,一般習慣對印度的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為菩薩。如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為這些菩薩是印度佛教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應屬於高僧像之類。這裡所說的菩薩像是指佛經中有具體名號的,與釋迦牟尼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畫像。
繪在大昭寺的文殊菩薩、呈女身,慈眉善目,寧靜端莊,分執蓮花和寶劍;繪在夏魯寺的文殊菩薩,則腰身略屈,極富青春活力,欲言又止的表情好象在說:只有智慧寶劍方能啟開通往知識天堂的大門。
有的觀世音菩薩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貌端嚴的形象;有的觀世音菩薩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象;
⑵、護法神像:
根據藏傳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各個都有兩種身,一是正法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的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於大悲而示現的威猛之相。護法神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再加上西藏原始本教的不少神靈,民間傳說的各種妖魔,外域異族的一些精怪,似乎都為佛祖所征服,統統被用來當成護法神,真可謂五花八門,繁雜紛亂。
⑶、羅漢像: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三義,一不生,二殺賊,三應供。。
⑷、神佛姿勢:
金剛跏跌(跏跌,佛書譯法,即盤腿坐姿——譯者注)——這種姿勢是腳底身上盤腿而坐。
蓮花跏跌——這種姿勢是將右腳隱入身體之下,並將左腳靠在右小腿上,呈蓮花生狀。蓮花跏跌比金剛跏跌盤得略松,但必須使雙膝平靠在地上。
薩土垂跏跌(“薩土垂”的意思是“思想”心思——譯者)——這種姿勢是將左腳步隱入身下,並將右腳靠在左大腿上。
勇士坐姿——這種姿勢是將左腿盤起,但右膝上屈靠近身體。
勇士女坐姿——這種姿勢與勇士坐姿相似,不同的是要將右腳拇指球(突出部分)放在左大腿上。
善相坐姿——這種姿勢身體呈平常人常有的那種坐相,兩腿略分開。
右向位——這種姿勢是左腿盤起,並將右腿輕輕屈起,使右小腿的內側靠上左腳為止。
左向位——這種姿勢將右向位的順序顛倒即成。
善逝姿勢——這種姿勢是將雙腿屈起,兩腳腳底面相貼合,雙膝接地。
聚踵姿勢——這種姿勢是將兩腳後跟相並接,兩腳趾各指向左右一方,雙膝叉開並向外屈起。
並腿站姿——這種姿勢是站立姿勢。站立時將兩腳後跟和雙膝並攏,神情專注。
王者坐姿——這種姿勢是坐姿。雙腿自然放松,並輕松地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