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玉雕應重迎成器時代

玉雕應重迎成器時代

日期:2016/12/14 18:29:23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談古代“器”物,除了青銅器,還有更為古老、更能代表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精神的載體——那就是玉器。玉器和青銅器一樣,都是中國的國粹,它們都代表了中國古代最高的國家藝術,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器是什麼?

    許慎在《說文解字》記載,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簡單看字面並不能了解器的重要性,所以清代文學家段裁才注釋指出,在古代社會,“器”是一個家庭全部的家產,非常貴重,所以要用狗來看守來防止丟失。按照這個理解,器就跟“貴重”緊密聯系在一起。而自古玉器就是貴重之物。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有很多,和氏璧可以用10座城池來換;傳國玉玺被各個朝代的統治者視為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成公二年》裡把玉“器”上升到國家政權的高度:“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宋代詩人范成大在《信筆》中談到:“山中名器兩芒屩,花下友朋雙玉瓶。”這些都印證了玉器無法比擬的寶貴價值。

    玉器與玉德

    中國有著7000多年的用玉歷史,各個朝代都沒有斷絕,傳承有序,是當之無愧的“玉器之國”。中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也就是說,玉“器”不單純是一件器物,而又上升到人格化的層面。《三字經》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表明人與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兩者都要“加工”,否則不成大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形容一個人大器、有器識,來表示一個人有才干、有胸懷、有度量、性格寬宏。春秋時期管子、孔子的“玉德”之說家喻戶曉,君子以玉比德,表示人要向玉一樣,追求“成器”之道。《管子·小筐》裡說道,“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可見,人成器,與玉成器一樣,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玉“成器”之路的變遷中國玉文化有很多含義,在遠古時期,玉器的文化內涵原初是”通靈”,古人形容為“靈巫以玉事神”,也就是說玉器是人與神溝通的器物。周朝是中國禮玉文化的巅峰,玉被賦予了詳細的用途與功能,《周禮--春官》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春官》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後人把它提煉為“六器”與“六瑞”,代表玉器象征著國家最高的等級秩序。

    不同時代,玉器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漢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特征,值得一提是“乾隆工”的出現。公元1755年至1760年,清乾隆皇帝平定准葛爾叛亂後,和田玉內運的道路被打通,這件事對於中國宮廷玉器的制造,有著極大的意義。從此以後,新疆和田玉從開采、運輸到制作,也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這時期創作的和田玉,成器眾多,從爐瓶、壺鼎,到實用的玉盤、玉碗,還有大禹治水山子、會春九老山子等大型擺件。這時期的工藝,用料考究,做工精良,既有古代傳統的延續,也顯示出宮廷皇家的氣派,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深深影響了民國時期和建國後玉器的制作。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的逐漸穩定,我國的玉器制作主要由國營玉雕廠來承擔,當時有“北工”和“南工”之分,南工又細分為了“海派”、“揚派”和“南派”等,北工主要受清朝宮廷制作的影響,創作出的玉器莊重古樸、穩重大氣、做工精細,特別是民國時期就已成名的“北玉四怪”:潘秉衡、何榮、劉德瀛、王樹森,技藝尤其精湛,他們創作出眾多傳世的玉器,如白玉花觚碧玉鸠,碧玉大方罍,瑪瑙俏色五鵝,“岱岳奇觀”、“群芳攬勝”、“四海騰歡”、“含香聚瑞”翡翠四寶等,至今仍可堪稱“國之瑰寶”。

    當時創作的作品基本都是器皿類的大件,這既是出口創匯的需要,也是體現玉雕技藝的最好證明。在那個年代,玉料本並不充裕,所以“量料取材,因材施藝”,是每一位玉雕工作者在學徒時都會聽師傅傳授的“八字真言”。其實,這也是玉雕工藝最傳統、最核心的原則,跟中國千年以來的玉器制作的要求一脈相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