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應重迎成器時代
日期:2016/12/14 18:29:23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談古代“器”物,除了青銅器,還有更為古老、更能代表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精神的載體——那就是玉器。玉器和青銅器一樣,都是中國的國粹,它們都代表了中國古代最高的國家藝術,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器是什麼?
許慎在《說文解字》記載,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簡單看字面並不能了解器的重要性,所以清代文學家段裁才注釋指出,在古代社會,“器”是一個家庭全部的家產,非常貴重,所以要用狗來看守來防止丟失。按照這個理解,器就跟“貴重”緊密聯系在一起。而自古玉器就是貴重之物。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有很多,和氏璧可以用10座城池來換;傳國玉玺被各個朝代的統治者視為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成公二年》裡把玉“器”上升到國家政權的高度:“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宋代詩人范成大在《信筆》中談到:“山中名器兩芒屩,花下友朋雙玉瓶。”這些都印證了玉器無法比擬的寶貴價值。
玉器與玉德
中國有著7000多年的用玉歷史,各個朝代都沒有斷絕,傳承有序,是當之無愧的“玉器之國”。中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也就是說,玉“器”不單純是一件器物,而又上升到人格化的層面。《三字經》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表明人與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兩者都要“加工”,否則不成大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形容一個人大器、有器識,來表示一個人有才干、有胸懷、有度量、性格寬宏。春秋時期管子、孔子的“玉德”之說家喻戶曉,君子以玉比德,表示人要向玉一樣,追求“成器”之道。《管子·小筐》裡說道,“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可見,人成器,與玉成器一樣,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