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良渚骨雕或為我國最早兵符

良渚骨雕或為我國最早兵符

日期:2016/12/14 18:29:55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這一雙刻有神人獸面紋的牙骨拼合起來天衣無縫

這一雙刻有神人獸面紋的牙骨拼合起來天衣無縫

牙骨兩側都刻有同樣的圖案

牙骨兩側都刻有同樣的圖案

牙骨兩側都刻有同樣的圖案

牙骨兩側都刻有同樣的圖案

    兵符是戰爭的產物,中國人發明和使用兵符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由於實物和資料的缺失,我們今天對中國兵符史知之甚少。雖然《史記》記載過黃帝曾與諸侯“合符釜山”,但黃帝時期的兵符我們無緣得見。考古發掘發現的最早的兵符只是春秋時期的虎符。其實,良渚文化時期成雙成對的牙骨雕有可能就是四五千年前的兵符,而《周禮》所記載的牙璋也並非用於祭祀山川的禮儀用玉,而是實實在在的調兵信物。

    中國寶玺符節探秘

    三戰打敗炎帝隨後打敗蚩尤

    黃帝與諸侯“合符釜山”

    人類從小群體發展到部落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當古代部落社會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軍隊便應運而生。為保證部落首領在傳達命令或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必須借助一種信物作為憑證,這種信物稱為“符”,後人稱為“兵符”。

    可以說,兵符是戰爭的產物,兵符的產生是人類軍事史上的裡程碑。有人說,中國最早的兵符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這顯然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其實,早在近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兵符就產生了。

    據《易經·系辭》記載,在華夏大地最早稱王的是伏羲氏,其後是神農氏,神農氏稱炎帝,神農氏之後是黃帝。《史記》稱,黃帝是少典氏的後代,姓公孫,名叫軒轅。在軒轅當部落首領時,神農氏的統治已逐漸衰弱,走向末世。當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動用武力去討伐那些不聽王命、不守規矩的諸侯,使他們服服帖帖。唯有蚩尤統領的九黎族最凶暴難馴,誰也不服。而炎帝為人也不怎麼樣,一有機會就欺凌弱小的諸侯,導致諸侯們紛紛轉而擁戴軒轅。在這種情況下,軒轅以仁德收服人心,擴展軍隊,播種五谷,安撫百姓,廣攬四方人才,甚至訓練熊罴貔貅虎等猛獸以備參加作戰。後來終於在孤泉之野經過三次交戰,把炎帝打敗。

    但蚩尤仍經常叛亂不聽軒轅指揮。於是軒轅又征集諸侯的軍隊,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擒獲了蚩尤並把他殺死。平定蚩尤後,所有諸侯都尊軒轅為天子,代替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大融合,黃帝與諸侯“合符釜山”,並在“涿鹿之阿”建立都城。所謂“合符釜山”,就是黃帝與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的首領在釜山舉行會盟,統一符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統一兵符。所有兵符均刻有標徽,一分為二,一半在黃帝手中,另一半交給各路諸侯。將來黃帝調兵時,會派使臣持半符前去,諸侯拿出另一半符,待左右驗合,命令才能生效。所以黃帝先在釜山與諸侯“合符”,把軍隊的指揮權掌握在手中。黃帝的兵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上面刻的標徽是什麼樣的圖案?因至今沒有發現實物,這些都成了千古之謎。

推薦閱讀:

洛陽唐三彩的鑒定

清代掐絲琺琅器

關於剔紅的收藏和鑒賞

百年前武漢頂級“法寶”讓你大開眼界

玉璋(右)和良渚文化牙骨雕外形頗為相似

玉璋(右)和良渚文化牙骨雕外形頗為相似

牙骨雕可“合符”

牙骨雕可“合符”


    下有齒狀扉稜頂端兩側有尖

    玉璋起源與“牙”有關

    不僅黃帝時期的兵符我們現在不知其真面目,連黃帝之後東周之前的兵符也找不到世所公認的實物。文字上唯一的線索是《周禮·典瑞》提到的“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璋是古代玉器的一種,有大璋、中璋、邊璋、牙璋之分,現在一些書籍籠統地把它們稱為牙璋。玉璋是一種刀形端刃器,通常分為體和柄兩部分。玉璋最早出現於山東龍山文化的司馬台遺址,盛行於夏和商代,商代晚期逐漸消失,至今在西周墓葬中從未發現過玉璋。目前可見的玉璋雖然大小不同,形制各異,但其共同點是頂端兩側有尖,尖中間有“凹刃”,在體和柄相接處有突的齒狀扉稜。

    玉璋的形狀很奇特,它是由什麼器物演變而來的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從原始社會晚期的耒耜等農具演變而來。至於玉璋的用途,古人認為大璋、中璋、邊璋用於祭祀和巡守,牙璋用於軍事。當代很多學者對牙璋用於軍事表示懷疑甚至否定,認為所有玉璋都用於祭祀山川之神。

    筆者認為,牙璋有別於大璋、中璋和邊璋,不能混為一談,玉璋的形狀與動物牙骨頗為相似,其起源應與“牙”有關。牙璋的用途也應用於軍事,正如漢代學者鄭玄所說的:“牙璋琢以為牙,牙齒象兵,故以牙璋發兵。”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推測,是因為有良渚文化牙骨雕作佐證。

    距今5300年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以玉器聞名於世,良渚人全憑手工碾刻在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堪稱巧奪天工。近年來刻有良渚文化圖案的骨雕偶有發現。筆者所見兩件牙骨雕是同一動物的下颌骨,長達43厘米,估計是古代野牛的下颌骨,前端8只小牙已脫落,中間的牙齒保存完整。一側刻有神人獸面紋,另一側刻有數節簡化神人獸面紋,刻畫有神,紋飾精細。

    如果我們拿良渚文化牙骨雕和玉璋比對一下,馬上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之處,整體上的刀形和突出的牙齒就不用說了,玉璋頂端的“凹刃”和牙骨前端的分叉簡直如出一轍。玉璋和牙骨如此相像,其形制源於牙骨是很有可能的。 

    現在再來探討一下良渚文化牙骨雕和牙璋的用途問題。良渚遺址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規模最大的遺址,2007年在良渚遺址核心區域發現的一座城址達290多萬平方米,可見當時良渚文化的繁榮。良渚人居住在這麼大的城市裡,其“國家”的規模一定不小,擁有人數眾多的軍隊也是必然的。而良渚人的首領用牙骨雕作兵符調動軍隊有沒有可能呢?

    作為首領調動軍隊使用的兵符,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有防偽功能,使任何人都不能復制;二是要有獨特的標記。上述這兩件牙骨雕完全具備這兩個條件,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同一動物下颌骨的兩部分,拼合起來天衣無縫,換了任何其他的牙骨都不可能完全吻合。牙骨兩側所刻神人獸面紋是良渚人的“族徽”,雕刻這些圖案必須要有獨特的工具、專業的人才,而這些工具和人才都被良渚人的首領所掌控,其他人要模仿談何容易。因此這兩件雕刻神人獸面紋的牙骨很有可能就是良渚時期的兵符,可稱為神人獸面紋符,或稱神獸符。

    如果良渚文化牙骨雕確是兵符的話,那麼《周禮》所說的牙璋用於軍事便非虛言,況且《周禮》這種國家級的典籍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牙璋的用途應離不開軍事。不過,迄今為止出土的玉璋都不是用於軍事的牙璋。原因有三:第一,作為兵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合符”,以便防偽,把一個物體一分為二成對制作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防偽辦法,良渚文化的牙骨雕和後來的虎符等都是采用這種辦法制作。目前所見玉璋均為單件制作,找不出兩件可以“合符”的玉璋,必非牙璋。第二,兵符均刻有獨特的標記,上古時期的兵符即使沒有文字,也應刻有“國徽”、“族徽”、神獸、猛獸等圖案,以象征君權和軍事力量,然而目前所見玉璋要麼光素無紋,要麼只有一些比較簡單的陰刻紋,與良渚文化牙骨雕比發絲還細的陰線紋和淺浮雕簡直沒法比,不具備兵符的特征。第三,《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牙璋長度不超過周尺九寸,即不超過23厘米,但歷年出土的玉璋雖然長短不一,其長度均遠遠超過九寸,最長的幾乎達到一米,約合周尺四尺以上,證明這些玉璋都不是牙璋,而是君王用於祭祀山川和巡守的大璋、中璋或邊璋。

    真正的牙璋大體形狀應與其他玉璋差不多,但其制作方法肯定不同,上面所刻圖案也應比其他玉璋復雜精美得多。要弄清作為兵符的牙璋的真面目,還有待將來的考古發掘和深入研究。

    春秋秦漢用虎符

    兵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演變成虎符、龍符、鷹符等,大多數是銅制的虎符,虎符為虎形,內部中空,然後被一剖為二,右半(虎頭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兵將領或地方長官。虎符的剖面有齒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書在兩邊,內容相同。也有將文字對剖的。這些文字大多是錯金書注,即便歷經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輝。

推薦閱讀:

洛陽唐三彩的鑒定

清代掐絲琺琅器

關於剔紅的收藏和鑒賞

百年前武漢頂級“法寶”讓你大開眼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