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古琴的收藏與鑒賞

古琴的收藏與鑒賞

日期:2016/12/14 18:29:17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它和瑟同時期出現。在中國的名仕文化中,以琴為首尊,琴就特指古琴,之所以加上這個“古”字,是為了區別後來從西方流傳來的鋼琴。所以,古琴有悠長的3700多年歷史,“古琴”這個名字卻只始於19世紀20年代。

    古琴古韻歷史悠久

    因為身世太過久遠,琴到底是誰發明的,已無從考據,伏羲、神農、黃帝都是廣被猜測的造琴人,還有很多研究者認為琴出現於虞舜時期。可以肯定的是,琴最初為5弦,既代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也與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發展到周朝,周文王在被囚禁時因思念兒子伯邑考,遂為琴加了一弦,稱為文弦。到周武王伐纣時,又加了一根弦,稱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到了東漢,琴的型制最終被確定,並流傳至今。琴的標准長度為3尺6寸5分,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上有13個白點,稱為徽。13個徽象征一年中的12個月,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閏月。

    古琴體態颀長,造型優美,依傳說中的神鳥鳳凰之形制成,它同時也很像橫躺著的人體。不論依照鳳形還是人形,古琴的每個位置都是以額、頸、肩、腰、尾、足等人或鳥的身體部位命名的。仔細觀看,又會發現每張琴都有自己的樣貌型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琴式。一般來說,古琴大致有14個琴式,分為仲尼式、伏羲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等。狀若一片芭蕉葉的蕉葉式是工藝最繁復的琴式,它精美的琴體和清潤的琴聲堪稱雙絕。簡潔的仲尼式是初學古琴者的好選擇,因為越是簡單的琴式,音色越容易把握。

    杉木和桐木因為木質疏松,透音效果好,一直是制琴的首選材料。琴面代表天,多采用杉木、桐木;琴底代表地,一般選用杉木。古時,制琴被稱為斫琴。東漢時期,斫琴技術已經很高超,蔡邕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斫琴家。到了唐代,名琴名家輩出,唐琴也因形美音美一直在收藏界獨領風騷。在震旦博物館裡,有一組珍貴的4件唐代彩繪陶女樂俑,樂俑皆屈腿席地而坐,手中依次拿著琵琶、鼗鼓、古琴及箜篌演奏,如實反映了琴在那個歌舞盛世的樣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