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竹錦雞圖軸
日期:2016/12/14 18:30:50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桃竹錦雞圖》軸,元,王淵作,紙本,墨筆,縱102.3cm,橫55.4cm。
該圖上有王淵款:“至正已醜(1349年)王若水爲惠明作桃竹錦雞圖。”钤私印兩方。是圖將工整雙勾的線條和細膩的水墨渲染合為一體,形成兼工帶寫的繪畫技巧,以墨代色,脫胎於五代黃筌“黃家富貴”的工筆設色畫風,反映了文人畫重墨輕色的審美觀。畫家以水墨皴擦、暈染、粗細筆並用,行筆穩健而不乏灑脫,水墨層次變化豐富,頗有透明感,全圖不著一色已俱見典雅端麗,畫意蘊藉清潤、幽靜深秀。
王淵
王淵(生卒年不詳),字若水,號澹軒,浙江杭州人。他一生不仕,專擅墨筆花鳥、竹石。畫意蘊藉清潤、幽靜深秀。
雙勾
物象外沿以墨線兩筆勾勒出輪廓的中國畫技法。
渲染
中國畫技法之一,屬輔助性用筆,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處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積的濕筆在形象的外圍著色或著墨,烘托畫面形象。
兼工帶寫
中國畫技法,即線條較為工整,敷染墨、色略為粗放之畫法。
黃筌
黃筌(生卒年不詳),字要叔,成都人。畫家。後蜀廣政七年(944年),淮南地方向後蜀國朝廷進貢了幾只仙鶴,皇帝命黃筌將仙鶴依樣畫在後宮偏殿的牆壁上,黃筌便在寫生的基礎上描繪了6只仙鶴或警覺、或啄苔、或理毛、或翹足、或仰天長唳的不同姿態,猶如真鶴附壁,以至幾只活的仙鶴經常躍到牆旁起舞,久久不願離去。皇帝驚歎於黃筌的畫藝,於是將這座偏殿命名為“六鶴殿”。黃筌還曾在蜀國皇宮八卦殿的牆壁上畫四時花鳥,由於畫得極為逼真,飛在空中的蒼鷹從遠處看到了牆上畫的雉雞,竟然從天而降,連連撲擊。
黃筌所在的後蜀國於965年被一個新起的朝代——宋朝所滅。黃筌此時已是後蜀圖畫院的主管人,與宮中其他的藝匠一道被迫遷往遠離故鄉的汴梁(今河南開封)為新王朝服務,不久就去世了。而他的兩個兒子黃居寀和黃居寶繼承了父親的技藝,繼續在花鳥畫領域內馳騁,成為花鳥畫一大流派的創始者。中國古代花鳥畫史上素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黃家”即指黃筌和黃居寀、黃居寶父子。他們所開創的富貴、華麗、寫實的畫風,成為後來歷代宮廷繪畫的主要風格。
黃家富貴
即指五代黃筌開創的花鳥畫風。黃筌(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宮廷畫家,北宋初又入北宋畫院。作品多繪宮禁中的珍奇花鳥,畫法工整鮮麗,勾勒填彩,稱為“勾勒法”,形象生動逼真,又有“寫生法”之謂。風格精細富麗,故有“黃家富貴”之稱。其畫法傳至北宋畫院,被定為規范樣式,遂奠定了宋代宮廷花鳥基本格調,也成為“院體”花鳥的傳統淵源。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泛指中國古代社會中文人、士大夫創作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和宮廷繪畫,在北宋經蘇轼、文同等人倡導,遂大行其道。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標舉“士氣”,講求筆墨情趣,強調神韻,並重視文學修養,對繪畫中意境的表達以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皴
中國山水畫技法之一,即用干、濕不同的筆墨畫出樹、石、山體的紋理,增強其質感。皴法有許多種,如大、小斧劈皴,刮鐵皴,牛毛皴,大、小披麻皴等,皴法的變革往往是新的山水畫風誕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