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龍山文化文字石器考釋
日期:2016/12/14 18:01:58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劉風君《昌樂骨刻文》一書封面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次在山東章丘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故此得名。龍山文化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其早期就有了石器、蚌器、陶器。陶器主要是黑陶,除平底外,還有圈足和三足,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弦紋等,還有镂孔。此外,龍山文化早期就已出現了卜骨。
2008年12月,山東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風君出版《昌樂骨刻文》一書,充分肯定了龍山文化文字器物的存在,即把我國的殷商文化文字(甲骨文字)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為我們研究龍山文化文字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昌樂骨刻文是2004年春天,山東濰坊昌樂縣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昌樂袁家莊及其附近的壽光紀台等古文化遺址偶爾發現的。在此之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長安區花樓子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土過骨刻龍山文字遺物。筆者於2005年考古秦直道時發現的兩件龍山文化文字石器,可以說是陝西的首次發現,對研究我國龍山文化文字,乃至陝西及西北龍山文化文字具有重要意義。
龍山文化卜骨
一件為龍山文化“鳥型”石鏟石器,長16.3厘米,寬8.9厘米,厚1.4厘米。正反面均刻有文字,其中三個文字為鳥型,即證實了龍山文化早期文字的特點。書畫同源,或者說畫為先,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文字產生之前是以畫的形式出現的,以後逐步演變成文字。2009年元月初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史說漢字》就講明,一萬年前我國甘肅、寧夏的賀蘭山一帶史前的巖畫和七千年前的大麥地巖畫就先於畫的形式表現文字、文字畫或圖畫文字,也就是說文字產生之前是先用圖畫表示出來的。
“鳥型”石器上的文字為象形鳥文,系早期龍山文化文字,符合書畫同源畫為先的發展規律。龍山文化文字也是東夷文化,所謂的東夷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境內,早期為游牧氏族,即蚩尤氏族,逐鹿之戰之後蚩尤兵敗,其族一部歸順黃帝,一部融入炎黃部族。據《史記》記載:“五帝”除黃帝為中原的華夏部首領外,颛顼、帝喾、堯、舜帝均為東夷之人。故此,陝西旬邑龍山文化遺址發現龍山文化文字器物也就不難解釋了。
另一件“石斧型”石器,長23厘米,寬10厘米,厚3厘米。器物上的文字雖然比較零亂、繁缛,但整體符合龍山文化文字的時代特征,應是象形文字向文字轉變的中介過程,只稍後於“鳥型”龍山文化文字石器,即文字基本成型,與昌樂骨刻文同一時代。昌樂骨刻文共發現一百余片,在眾多龍山文化遺址中昌樂袁家莊遺址的發現,確屬罕見,且數量眾多。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把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目,而旬邑龍山文化文字的發現更進一步證實了龍山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