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日期:2016/12/14 18:31:18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或作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雖曾在徽宗趙佶朝(1100-1125)供職翰林圖畫院,但《宣和畫譜》中並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人們只是通過《清明上河圖》認識了他。《清明上河圖》問世之後,歷代備受關注,至今有多本傳世,主要的有存於美國的“元秘府本”,上有北宋宣和年間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跋;存於台北多本,一卷題款“翰林畫史張擇端呈進”,工筆重彩;但學者大多還是比較認同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為真跡,流傳有緒,卷後有金代張著的題記:“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宋哲宗死後,後繼無人,皇太後力保趙佶繼位,是為徽宗。徽宗親掌圖畫院,畫了無數營造歡愉祥和的盛世氣氛的瑞應圖,為自己造勢。《清明上河圖》即是其一。

    圖為絹本,縱25.8厘米,橫534.6厘米,淺設色。畫卷描繪清明之際,發生於京師汴梁(今開封)郊外汴河上土橋及東角子門市廛通衢形形色色的場景。大致分三段:一、郊野。開卷荒涼空曠,一人執鞭驅趕一隊馱著薪炭的毛驢。漸有疏林茅捨。時見抬轎,騎驢、馬的人流,轎頂滿插柳枝,似掃墓而歸。二、汴河。以上土橋為中心,兩岸商鋪栉比,著重描繪了行駛於汴河上的二十多艘漕運船只,或駛或泊,尤以上土橋前的一船欲逆水穿橋,眾船工齊心協力,大聲疾呼,橋上則人頭攢動,貨攤擁雜,形成畫卷的高潮。三、城關。沿河的南北街及西街,皆為百姓平房、草棚地攤,有人在卜算,在飲食,在販藥,在修輪,相比前之熱鬧,似乎顯得稍為悠閒。忽見東角子門城樓,巍峨壯觀,有駝隊穿門而出。土城牆年久失修,雜樹叢生。城內是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孫羊店”客棧旗招飄揚,顧客盈門,已掛出“客滿”。而“楊家應症”、“王家帛鋪”、“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等老字號門前,也是一片熙熙攘攘。各色人等,自行其是,顯現出宋代的民俗風情。

    《清明上河圖》共畫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刻畫工細,各如其分,筆精墨妙,文彩斐然。人物均大約2厘米,但神態、服飾生動貼切,豐姿多采。房屋、車船、橋梁、城郭皆以界畫法繪就,精細缜密,無可挑剔。如果說劉松年的《四景圖卷》是山水畫結合界畫,那麼《清明上河圖》則是界畫結合人物畫,雅俗共賞,婦孺皆知。歷代爭相臨摹,在南宋就有一兩黃金一幅摹本之說。界畫給後人留下豐富的古代建築和人文風情的資料,極富歷史價值。2002年秋上海博物館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畫前觀眾排隊最長的就是這幅《清明上河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