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戲樓
日期:2016/12/15 15:30:5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由於戲曲表演對於場地的隨意性及在民間的廣泛性,造就了多種多樣的戲樓形式。
(一)臨時戲樓(草台、圖野台)
臨時戲樓就是為了演出而臨時搭設的戲台,它的好處在於可以適應不同地形,時間的需要。在明清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搭台演戲的場景。清湯斌《湯子遺書》卷曰:“吳下風俗如遇迎神賽會,搭台演戲於田間空曠之地,高搭戲台,哄動遠近男婦,群聚往觀,舉國若狂。”
明崇祯本《青州風物志》插圖表現的是法慶寺搭台演出“昭君出塞”的情景。
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該圖繪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慶春游藝活動場面,戲台搭在街道正中,用木條和席子搭成,台周有欄桿,台後另搭一戲房,有上下場門與前台相通。觀眾站在街上看戲,另外,在街道的一邊又用木條和木板搭了兩座女台,上面遮有布幔,台上坐許多女眷。街道周圍的店鋪酒樓也擠滿了看客。整個街道成了演出場所。
明人畫《南中繁會圖》表現了農村在田間搭台演戲的場面。
明人繪《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在廟外曠地搭台演戲的場面。
康熙《南巡圖》其中畫有紹興柯橋鎮搭在橋邊的戲台,戲台對面是廟,台周圍站滿了觀眾。
清《萬壽盛典初集》刻本表現了北京街道搭台演出的場面。
清《點石齋畫報》所載廟外搭台演戲圖
清農村演劇圖戲台頂棚是模仿瓦頂式,兩側有許多看棚。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康熙御賞萬壽圖》皇家舉行慶典活動也借助到處搭台演戲來烘托氣氛。《乾隆御題萬壽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臨時戲台在建築結構上千姿百態,豪華奢侈,可謂天下最豪華的搭台演戲場面。
河南清代光緒年間的花屯子
山西長治彩台長治市陰歷七月初一的大會,元宵節都要在街頭搭彩台,彩台用木桿做架,各色布匹纏裹,再掛上裝飾物,鮮艷美觀。一般搭一層或兩層;也有搭三層的;第一層用來演出;第二層陳列草扎戲劇人物;第三層只放一大鼓。通常的“上黨台”為兩層彩台,高17.5米,寬13米,深15米,表演區9米見方,台基高出地面1.5米左右。
(二)官府衙門戲台
明、圖清代官府衙門多設戲台,一般在衙門後院或過道。其格局和私家戲台相接近。
明《盛明雜劇·義犬記》插圖表現官府衙門堂會場面。通常衙門演戲在大廳舉行,地方較大,戲班可以根據需要用帳幔隔出戲房,留出鬼門道。在大廳中部鋪地毯以供表演
(三)流動戲台
江蘇吳江高升台仿廟宇正殿樣式,全部竹木結構,所有構件可拆卸,便於運輸。
裡河徽班流動舞台清代,江蘇南通一帶徽班於鄉鎮演出所用的活動舞台。
(四)特殊戲台 在建築結構上有別於一般樣式的戲台。
江蘇阜寧縣東溝戲台出現在清光緒年間。舞台搭在鳌魚嘴內,台面鋪木板,可容數十名演員演戲。戲台搭成後,引起哄動,連當時的地方官也趕來觀看。後因觀眾太多,惟恐出事,而被拆除。
遼寧清代朝陽橋雲亭流動舞台
(五)書院戲樓
長沙岳麓書院赫曦台在湖南大學院內。宋代朱熹在該院講學,曾指岳麓山頂為赫曦,後在其上作台,名為赫曦台。
(六)神廟茶園
河南開封火神廟清代戲台建於清光緒年,磚木結構,明清樓式建築,分上下兩層;園內設方桌於台前,加條凳若干,邊演戲,邊賣茶。在神廟裡設茶園,在中國並不多見。
(七)船上戲樓
明代萬歷以後,東南水鄉的士大夫喜歡在船上看戲。他們用於演劇的船是一種特別高大有重樓的船。據張岱《陶庵夢憶》卷八“樓船”說:張家一次在樓船上用木排搭高台演戲,城裡鄉下看戲的船有千余。午後忽然刮起大風,下起雨來,樓船因為太高幾乎傾覆,於是用幾千條纜繩系著船,一直堅持到演完。清代稱用於演戲的大船為畫舫。
明末蘇州虎丘山塘出現商業性質的戲船──卷梢,停泊在水中演戲,船頭作戲台,船艙作戲房,周圍環繞的是載滿觀眾的小船。戲船可以隨意移動,四處演戲,是一種適合水鄉的演出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