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祥符禅寺
日期:2016/12/15 15:16:3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祥符禅寺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秦覆峰南側山灣中。唐貞觀初,裡人杭恽所建。舊傳唐僧玄奘自天竺歸來,游歷東南。右將軍杭恽陪同他至秦覆峰,所見悟若西天靈鹫山勝境,贊歎此處堪稱東土小靈山,故名此寺為“小靈山寺”,並流傳有釋窺基導師囑開法小靈山的故事。當年小靈山寺“居重湖疊嶂間,最為幽絕”。寺臨太湖,“波光雲景,照耀晃漾”。寺後“三峰環列,龍、虎拱峙”。殿前“塔影崔嵬落半天”,“若天窩,若月窟,若萬松居,皆散見僧捨。水之流,有橋曰雙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龍井則在廚之東,蓮池則在殿之北”。寶殿玉宇掩映於青松翠竹之中,鐘鼓梵呗回響於雲林煙水之間,真可謂梵天佛地,靈山勝境。昔日寺僧在此靜坐參學、觀風聽雨、運水擔柴、植樹造林的生活情景,至今依稀可見。
唐玄宗李隆基時代,天台宗九祖湛然荊溪大師一度駐錫小靈山寺,致力台宗著述,大弘天台宗教法。代宗大歷中,優诏運徵,湛然並以疾辭,謝絕赴京。德宗建中三年二月,示寂於天台佛垅。五代十國時期,吳越錢鏐追贈圓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間,真宗趙恆诏改小靈山寺為祥符禅院。徽宗趙佶政和四年,升“院”為“寺”。南宋高宗趙構紹興中,可觀法師居此宣揚天台宗。元惠宗至正時,大澄禅師來主法席,弘傳禅宗青原下曹洞宗旨。元末寺塔俱毀,一時法輪滯轉,慧燈失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釋行晖至此重建寺宇數楹,以為供奉佛像、樓身晏坐之所。宣德中,惠山道巖法師游訪小靈山,以寺荒圮,乃割其衣資,鼎建佛殿、禅房。既而歸主惠山。行前,舉薦杭州中天竺僧智瀾來領寺事。這位大德“堅持戒律,精修苦行,事理圓融,憫茲古剎廢弛”,即“以興復為已任”。因而“缁素向慕,捐資以助者踵至。由是鸠工集材,首築周垣五百余丈,植樹六百萬株,創建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間,左右伽藍、祖師二殿。前堅山門,旁立側室,與夫香積之廚、貯物之庫、儲栗之廪靡不畢備。越八寒暑,功乃告成”。同時秦請當朝敕賜“大藏經”,營造藏經閣,方便僧眾閱藏看經。其徒道梁、天霖繼承師業,尊守寺規。道梁的高足德乘,秉師教,續師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寶殿,殿中“塑像莊嚴,金碧輝煌”。唯有元末被毀佛塔末及修復。萬歷初,太倉懷雲寺僧順庵禅師,應邀住持小靈山,因愛此“湖中第一山”,意欲終老祥符禅寺。於是發心重建佛塔,“乃命其徒告諸舊址,鹹樂於從事積資鸠工,歷三載而塔始成”。“孤塔影從雲外落,清磬聲在樹間留。”
法藏,字漢月,梁溪(今蘇無錫)蘇氏子。十五歲在該邑五牧慶德院出家。讀高峰語錄有疑,潛心參究十余年,仍莫能解,乃至廬山(江蘇常熟)三峰寺掩關。一日聞窗外竹折乃語,後從黃梅蓓蕾時節禅坐,一朝出定忽見梅花墮地,始徹證。谒天童密雲禅師蒙印許付法,是為臨濟宗三十一世。萬歷中,自蘇州鄧尉山遷住小靈山,從此祥符禅乃傳禅宗南岳下臨濟宗。洪儲(一作弘或宏)字繼起,號退翁,南通州李氏子。依三峰法藏出家,苦修有年,參究有得。歷主能仁、天寧、瑞巖諸剎,飛錫之處,宗風元播。崇祯九年,導師命繼主祥符禅寺。“辟藏雲關,開堂拈提法要。”當世中丞許定干,都憲張二無,京兆鄒衣白皆執弟子禮。因振興蘇州靈巖山,人稱“靈巖和尚”。崇祯十四年,洪儲入天台,法藏又一弟子慧刃,先是輔助師兄洪儲主祥符禅寺,爾後繼其法席。在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戰火紛飛年代,極力維持祥符常住,盡心傳播臨濟宗禅風,護法衛寺、難行能行。
清軍南下,大江南北烽火連天。祥符禅寺罹遭兵燹,住持慧刃與法嗣濟昊,矢志在此苦習經營,荷擔如來家業。清康熙初,海陽蘇子荊捐資重建大悲殿五楹,僧捨數間,草劊而已。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江北駐跸揚州天寧寺,江南駕臨鎮江金山寺。第五次下江南,在金山召見祥符禅寺住持紀蔭時,御筆親書“神駿地”額,宣告結束寺各“祥符”的歷史。
釋紀蔭,字湘雨,號宙亭,又號損圓。少通儒術,善文工詩。一旦為僧即遍參釋乘。“谒退翁儲於靈巖,得受記莂”康熙皇帝召見時,他應對稱旨,深受寵渥,受命兼主揚州高旻寺後,載譽大江南北。尤其是一代帝王特意賜詩並跋,更加名動朝野,聲傳遐迩。有關資料表明,紀蔭住持禅寺期間,修復或新建山門、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殿、禅堂、法堂、茶寮、兩序寮、無隱軒、與鷗居、金粟廊、雙松草堂等,成績卓著,功德無量。乾隆年間,神駿寺方丈普仁、都監妙重修殿宇,建築普同塔時,常住尚有五六十位僧人,依舊為十方叢林。鹹豐三年太平軍與清兵戰於此,殃及佛寺,殿宇毀壞殆盡。
星移斗轉,時過境遷。民國三年(1914年),古剎重建,復名祥符禅寺。不久,常州天寧寺收為下院,中庸法師來寺住持,時有寺宇三十幾間,熟田四十畝,山地三頃多。十六位僧人在此和合共住,安居樂業,1938年,侵華日軍進山掃蕩,遭到抗日武裝頑強抵抗,日軍氣急敗壞放火燒寺,寺僧奮不顧身上前阻止,中庸和尚為之殉難。為劫後,寺僧修葺殘存殿堂,安定宗教生活。但因元氣大傷,無力恢復舊觀,後來僅有一位殘疾僧人居此守香火,祥符禅寺可謂名存實亡。1949年以後,佛寺雖在,但門庭冷落,佛事稀少。十年浩劫中,這座千年歷史古剎佛像倒地,僧人走散,殿宇改作它用,山地歸屬茶場。
改革開放以後,黨和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祥符禅寺也開始籌劃重修。歷時僅三度春秋,即大功告成。如今祥符禅寺擁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大殿兩側各有兩幢南北對稱的兩層樓房,法堂、禅房、客堂、方丈室、僧捨、迎賓館分設其中。藏經樓位於靈山大佛須彌座前太平台內,可謂別具一格。五觀堂在觀音殿後,齋堂對面則為香積廚。整座寺院具有樸實簡潔、古色古香的建築特色。
通過祥符禅寺山門,進天王殿,入大雄寶殿。出大殿經後院門,即至朝拜廣場。由此邁步218級登雲道。最後到達大佛座前的大平台。翹首瞻仰靈山大佛站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上,好似始從天上降臨人間。大佛形體雄偉,儀太安祥,面如滿月,慈眉慧目,開顏微笑,口似欲啟又目,狀若演說妙法猶末了。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大佛通高88米,頂天立地,大有“天上天下無如佛”的氣勢。大佛背後為秦覆峰,左青龍,右白虎,二山相拱,三峰屏立,重巒疊嶂,雲蒸霞蔚,猶如“諸天聽法蒼茫際,萬佛垂慈此翠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