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發現疑似南宋皇族後裔隱居處

發現疑似南宋皇族後裔隱居處

日期:2016/12/14 12:07:02      編輯:古代建築

 

   近日赴寨河村現場探訪看到,土樓前古樹成蔭,冬日的三角梅格外招眼,一面苔痕斑駁的樓牆映在眼前,巨大的石板門上沒留下片言只字。走進樓內,除了樓門右邊還保存十余間樓房外,其余只剩下樓牆,一座四方形內樓矗立在眼前,給人一種蒼涼空曠之感。

    走進方形樓內,空空的牆體上只留下密集梁柱榫眼,地上牆基還在,牆角一棵大樹冒出樓外,牆頭長滿野草,仿佛訴說這土樓經歷過的歲月。

    “建樓的主人應是漳浦趙家堡那邊的趙氏族人的一支。”據考究這座樓歷史的五寨鄉中心小學林國華老師介紹,南宋滅亡前夕,宋朝皇室為保存血脈,派了心腹護送部分皇子皇孫逃難至東南沿海,出於安全考慮,又從趙家堡分出一脈到平和五寨寨河村落腳,並修建造了這座防御性極強的土樓。 
    而趙家堡位於與平和縣相鄰的漳浦縣畲鄉湖西碩高山下,是南宋末年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10世孫)流亡避難隱居的一個古城堡。


    記者注意到,這座土樓和漳浦趙家堡的建築風格基本相同,都是外圓內方,土樓中心有一座四合式四方樓,並且朝向都和閩南坐北朝南的建築風格相反。

    “這棟土樓它是坐南朝北的,主人寓意是,身在南方,心系北方家鄉;這棟樓沒有名字,恰巧說明當時他們是逃難過來的,故意隱姓埋名,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林國華說。

    從結構上來說,這座無名土樓底層為石板砌築,牆體為三合土夯制,樓牆厚約2米,高10米左右。土樓牆體射口、瞭望口密布,且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一處瞭望台凸出牆外。林國華特別指出,正因是皇族後裔,為保障安全,土樓的修建就頗費心思,土樓內部是石砌的廣場,分為樓心和外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