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鎮美頂村厚安土樓,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經過260多年的風雨洗禮,見證著村莊發展變遷。近十幾年來,鄉賢捐資原基重修,土樓重煥生機,風華再現。
根基厚實平安境
厚安樓坐落於美頂村的半山腰上,坐東南向西北,左倚巍峨的老君營山,中峙蒼茫的香尖尾山,視野開闊。土樓呈四方形,為兩落石木結構,長寬各有20多米,懸山頂,氣勢恢宏。走近土樓,記者看到大門門洞由幾塊巨大的條石砌成,門楣上刻著“嶺峰保障”“厚安樓”幾個大字。牆體由巨石壘成,上窄下寬,牆基有丈二寬,就是到第二層也有2米多寬,根基牢固,真可謂固若金湯。
土樓大門門扇有十二公分厚,門闩粗大,大門外牆設置多處槍孔。走進大門,用清一色鵝卵石鋪成的天井,縫隙裡長滿了青苔。天井中一口古井,井水清澈透明,冬暖夏涼,四季不斷。古時土樓的居民就在這兒取水,或淘米,或洗菜,或洗衣……哺育著土樓一代代的兒女。時至今日,這口承載歷史的古井,依然是對人們最好的饋贈。
據土樓後裔82歲的翁和強老人介紹,由於當時匪患嚴重,而美頂村位於偏僻的高山上,他的祖先翁養社決定建一座土樓防范匪患,沒想到還真的抓到過土匪。“曾經有一股土匪來村搶掠,全村人都躲進土樓裡。”翁和強說,相持幾天後,土匪絲毫沒有占到便宜,其中一個土匪還掉入陷坑內被村民活捉。
土樓前落樓上祀協天大帝關羽、周倉、關平。“乾隆年間,嶺頂原是十姓地,有廖、梁、卓、范……因山路崎岖,梯田難耕,大多到外面謀生,當時廖姓離開前就把關帝公讓翁姓來供奉,族人就在土樓二樓前廳設關帝公壇位。”翁和強說,關帝公是世人崇拜的英雄,為保護人民的神祇。傳說在道光年間,一小偷晚上溜進土樓偷東西,當走到石磨邊的時候,渾身不得勁,竟邁不動步子,身上就像是被什麼捆住似的,越掙被綁得越緊,想張口呼救,也發不出聲音。第二天被族人發現,這小偷才如夢中醒來,跪地求饒。族人就請他到樓上的關帝爺前磕頭謝罪,見小偷確有悔過的意思,才把他放走。
淳樸可風世代傳
土樓二樓的大廳廳堂供奉歷代公婆神位,中央懸掛著一塊“淳樸可風”的牌匾,這是清朝時的安溪知縣在土樓主人翁養社90大壽時贈送的。據說,翁姓自明宣德年間進入嶺頂以來,秉承忠義,治家有方,到了清康乾時期家道已漸殷實,九世公翁文察號養社,曾榮授“八品農官”稱號,為防倭寇及山賊小偷,克勤克儉,於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土樓。
“土樓公建土樓時已經60多歲了,舉全家之力建起這樣規模的一座土樓,非常不容易。”翁和強告訴記者,相傳,建土樓需要大量杉木,翁養社到尚卿購買,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他和賣家說好了只買山上被風刮斷、沒有尾巴的杉木。沒想到剛交完訂金,當晚就刮起了大風,整片杉木的尾巴都被刮斷。賣家後悔不迭,但又無可奈何,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翁養社花很少的錢,就把一座山上大部分的杉木買走了。
翁養社以務農為主,還是一個屠戶,他如何有財力建起這麼大的一座土樓呢?當地傳說,翁養社曾經發過一筆橫財,偶然得到了土匪的寶藏。有一天,他賣肉回來,經過山下鎮水宮後面的一個天然石洞金沙巖時,累了在石洞邊休息。這時一群蜜蜂飛來,一直在他身邊盤旋,他怎麼趕也趕不走。後來他發現蜜蜂始終在巖石上的一叢草上飛,於是他爬上巖石拔掉青草,發現下面全是白銀。
據傳,舊時土樓周圍尚有許多附屬建築,其總體規模比現在還要大,1991年翁氏鄉民在土樓右側建戲台,戲台前辟為平地,成為鄉民們一處休閒健身的地方。
“外面再怎麼好,這裡才是家鄉。”村支書翁頂福說,早些年,村裡有人去西安做水暖生意發了財,就帶動其他村民一塊去。現在,村裡80%的人都在西安做生意。每年過年,大家再忙都會回家看看。
“家鄉,就是要像厚安土樓的名字一樣,成為厚實安全的保障,才會讓大家覺得溫暖。”美頂村的村民們希望,自己的家鄉會越來越好。